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偶遇一位从南方投资离职的老友。他搅拌着那杯凉透的拿铁,突然苦笑:”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我们大厦 lobby 挂着’价值共生’的烫金字,可电梯里所有人都在用手机刷离职补偿计算器。” 这句话像根刺,扎破了我对头部投资机构一贯的精英化想象。
南方投资的崛起路径堪称教科书——2015年踩着供给侧改革的浪头布局新能源,2018年逆势抄底物流地产,2021年甚至在教培行业雪崩前三个月精准撤资。表面看,这简直是预知未来的神级操作。但当我翻完他们近三年发布的167份行业白皮书后,发现个吊诡的现象:越是强调”长期主义”的报告,对应领域的退出周期反而越短。就像精心设计的魔术,观众盯着聚光灯下的右手,左手早已把牌藏进袖口。
他们的投委会总爱引用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可实际操盘却更像当代炼金术。我亲眼见过某个生物医药项目的尽调报告,技术风险章节用整整18页分析创始人博士论文的引用率,却把临床试验数据缺陷压缩成页脚的两个星号注释——后来该企业IPO被否的核心原因,恰恰就是那两个星号。这种用学术镀金掩盖商业漏洞的手法,如今已成行业心照不宣的魔术道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人才熔炉效应。去年校招季,他们给清北毕业生开出的”未来领袖计划”包含马术课程和葡萄酒品鉴培训,却把行业研究岗基础薪资压得比互联网大厂还低。这导致真正沉淀下来的,要么是带着资源空降的”降落伞兵”,要么是把工作当精英cosplay的体验派。有位熬了三年终于离职的分析师跟我说:”在这里学会最熟练的技能,是用彭博终端查自己买的基金净值。”
当 ESG 成为新镀金标签时,他们旗下某碳中和基金竟将沙漠公路防护林项目打包成碳汇衍生品。那些在内蒙古沙地里挣扎存活的梭梭树,在路演PPT里变成年化12.8%的绿色资产——这种用金融工程解构生态价值的荒诞,恰似给冰川盖空调房的行为艺术。
或许真正的危机藏在组织基因里。当每个投资经理的OKI都绑定着”3年内必须贡献1个IPO项目”,当风控模型永远给”政策支持行业”自动降低阈值,所谓的价值投资早已异化为政策套利游戏。就像我那位老友最后的感叹:”我们永远在给资本找最华丽的嫁衣,却忘了问问新娘到底是谁。”
此刻窗外正掠过南方投资大厦的LED幕墙,滚动播放着”赋能实体经济”的标语。那蓝光刺得人眼睛发涩,像极了被资本洪流冲散的理想碎片正在数据流里闪烁。当投资失去对真实的敬畏,再精美的估值模型也不过是镌刻在泡沫上的数字经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