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中兴银行的老城区支行,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在ATM机前踌躇了半天,最后却转身走向柜台——手里攥着一沓皱巴巴的存折。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外婆第一次尝试手机银行时的那种局促。科技在狂奔,但总有些人被甩在了后面。而中兴银行,某种程度上成了这种撕裂感的微妙注脚。
说实话,我对银行的印象向来是冷冰冰的——直到某次在中兴银行办理跨境汇款时,柜台后的那位姑娘多问了一句:“您是要给家人汇学费吗?我们最近有留学生专属费率,或许能帮您省点钱。”这种“多管闲事”的服务态度,在如今算法驱动的金融世界里简直像出土文物。但恰恰是这种看似低效的人情味,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当所有银行都在比拼APP响应速度和AI客服覆盖率时,那些被数字化浪潮边缘化的人群,谁来承接他们的不安?
中兴银行最让我着迷的矛盾点在于:它既在北上广深布局了号称“无人银行”的智能网点,又在三四线城市保留了手工填单和存折补登服务。这种战略分裂曾被某财经博主嘲讽为“试图同时取悦祖孙三代的天真尝试”,但我觉得这反而暴露了金融普惠的残酷真相——科技可以无限迭代,但人性的适应速度有其天花板。去年他们在云南某个小镇试点“移动柜台车”,每周二载着工作人员和点钞机去给牧民办理业务。听起来像上世纪90年代的供销社模式?但当地一位大叔告诉我:“比起让我在手机上戳半天,我宁愿等那辆绿色的车。”
当然,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成本高得令人咋舌。某次和在中兴做风控的朋友喝酒,他吐槽说总行每年为保留存折业务要多支出千万级运维费用,“从ROI角度看简直是灾难”。但另一个数据更有趣:2022年该行55岁以上客户的存款流失率全行业最低——这些看着不起眼的“慢客户”,实际上构成了最稳定的负债端基础。这让我想起生物多样性里的“冗余设计”,那些看似低效的备份系统,往往在极端情况下成为救命稻草。
最近中兴银行开始搞“元宇宙支行”,宣传片里满是戴着VR头盔的年轻人用虚拟形象购买黄金ETF。但最讽刺的是,他们的抖音账号评论区里,热度最高的是一条老大妈的提问:“怎么在自助打印机上刷存折取流水?”这种魔幻现实的割裂感,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金融进化的缩影:我们既要仰望星空追逐DeFi和区块链,又得弯下腰来教老人识别诈骗短信。
或许真正的金融创新不在于开发多少花哨的功能,而在于如何让那个在ATM前犹豫的大爷,最终能笑着走出银行大门——无论他选择的是扫码支付还是纸质存折。中兴银行笨拙的“两条腿走路”,反而让我看到某种珍贵的诚意: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愿意为“跟不上节奏”的人保留一座慢行的桥梁。
毕竟,金融的本质从来不只是数字的流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契约。而当所有银行都在谈论“科技赋能”时,中兴银行那些被诟病“落后”的坚持,反倒成了最具前瞻性的实验——如何在算法与人性的拉锯战中,找到那个不至于让任何人掉队的平衡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