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用场景切入,而非直接下结论)
上周三深夜,我那位总爱在朋友圈晒”理财收益截图”的表姐突然打来电话。背景音里还能听到婴儿哭声,她压着嗓子说:”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个和讯金投教的课?我花8888买的进阶班,现在群里老师天天让加仓某只’内幕股’…”
这通电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大厦电梯里的见闻。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转化率”,其中一人说:”现在最好卖的就是’财富焦虑’,比面膜还好割。”当时我就觉得,某些金融教育平台,本质上可能是披着知识外衣的镰刀。
一、知识付费还是”焦虑贩卖机”?(用反问句式制造冲突)
和讯作为老牌财经媒体,其”金投教”板块乍看确实比抖音上那些”三天学会量化交易”的野鸡课程靠谱。但细究其课程设置——从《小白理财入门》到《私募大佬思维课》共12个等级,像极了网游的VIP晋级体系。最讽刺的是,他们一边教”价值投资”,一边用限时折扣、名额紧缺等电商套路刺激付费。
我扒过某期”明星导师”的背景。那位号称”十年年化收益35%”的大V,实际管理的私募产品早在2018年就清盘了。这就像请个减肥失败的健身教练来卖课,荒诞得让人发笑。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单?
(插入个人观察)
去年参加某理财训练营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学员群里最活跃的永远不是讨论技术指标的人,而是那些晒支付宝收益截图的”课代表”。平台深谙人性——在财富焦虑面前,人们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我也能暴富”的心理安慰。
二、那些不说人话的”专业术语”(口语化小标题)
和讯金投教的课程介绍里总堆砌着”α收益””β风险”之类的术语,活像在菜市场吆喝”本店使用分子料理技术”。某次我故意用ChatGPT生成了一段类似的理财话术,结果比80%的课程简介还像模像样。
(虚构但合理的案例)
朋友老陈曾花5999买过他们的《K线战法》。结课时老师突然推荐某个”机构专用交易软件”,号称能”捕捉主力资金动向”。后来才知道,这软件年费2万,而数据来源竟是爬虫抓的公开信息。这种套路在业内叫”饵料分层”,先以低价课筛选出冲动型用户,再逐步喂更贵的”饲料”。
三、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财商教育?(转向建设性讨论)
不是说所有付费课程都是骗局。但好的财商教育应该像教游泳——先在浅水区讲解原理,而不是直接把人扔进深水区卖救生圈。
(具体建议,展现专业度)
• 警惕”稳赚不赔”话术:真正赚钱的策略巴不得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 查证师资背景:中基协官网能验证基金经理资质,别信平台自封的”金牌导师”
• 先试读再付费:正规课程会提供干货试看,而非仅用成功案例洗脑
(结尾留白引发思考)
最近我发现个魔幻现象:和讯金投教的投诉帖下,总有用户反驳”是你们自己没学好”。这像极了传销组织里”不是产品无效,是你不够努力”的话术。当理财教育开始培养信徒而非投资者,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究竟是在为知识付费,还是在为幻想买单?
(突然转换语气,制造反差)
哦对了,我表姐最后报了警。那个推荐”内幕股”的老师,微信号注销得比P2P暴雷平台还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