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科技股上栽了个大跟头。他重仓的那家明星企业,财报季刚宣布了创纪录的50亿美元回购计划,股价应声上涨8%。老陈激动地给我打电话:“看见没?公司对自己都有信心!”结果六个月后,这家公司突然爆出现金流危机,股价腰斩——原来他们是用发债筹的钱来回购。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戏码,在当下的资本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
股市回购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富转移游戏。表面上看,公司用真金白银买入自家股票,减少了流通股数量,提升了每股收益——多完美的资本运作!但很少有人追问:这些钱从哪里来?本该用于何处?
我统计过2023年标普500成分股的回购数据,发现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回购最凶猛的公司,研发投入增长率平均比行业低2.3个百分点。更讽刺的是,超过60%的回购发生在高管期权行权窗口期附近。这难道只是巧合?
还记得2018年苹果宣布千亿回购计划时,某个基金经理的调侃:“库克这是在给自己发年终奖。”当时觉得这话太刻薄,现在回头看,竟有几分先知意味——那波回购期间,苹果高管累计套现超3亿美元。
二、被异化的资本逻辑
某种程度上,现代企业已经患上了“每股收益焦虑症”。当华尔街分析师们举着放大镜审视每个季度的EPS时,CEO们发现:投资新技术要等三年才能见效,开拓新市场可能血本无归,但回购股票下个季度就能让财报好看。
这种短视逻辑正在蚕食企业的创新基因。我参观过某家常年大额回购的制造业巨头,他们的研发实验室还在用五年前的设备。技术总监苦笑着对我说:“董事会总说等股价再涨涨就拨款更新,等了三年了。” meanwhile(与此同时),这家公司每年花在回购上的钱够建两个全新的数字化工厂。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风气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投资人习惯用回购规模评判公司实力,CEO用回购讨好股东,真正决定企业未来的长期投资反而被边缘化。就像个沉迷美颜相机的人,宁愿花钱买滤镜也不去健身房。
三、监管的暧昧态度
证监会某位退休官员私下跟我说过个比喻:“回购就像金融鸦片,短期镇痛效果明显,长期危害巨大,但所有人都戒不掉。” 为什么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这套游戏里几乎没有输家——大股东享受股价上涨,高管完成业绩指标,投行赚取佣金,甚至散户也能蹭点短线收益。
只有等到潮水退去,人们才会发现谁在裸泳。2008年金融危机前,华尔街投行们也在疯狂回购;2022年科技股崩盘时,那些回购最激进的公司跌得最惨。历史总在重复,但人类从不吸取教训。
四、破碎的信任链条
我越来越怀疑,现代资本市场已经陷入某种集体幻觉。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个游戏,因为戳穿皇帝新衣对谁都没好处——就像没人会在宴席正酣时提醒大家这栋楼是违章建筑。
但裂缝已经开始显现。去年某次投资人见面会上,有个年轻分析师直接质问CEO:“您把80%的自有现金流用于回购,是承认公司已经失去增长想象力了吗?” 会场瞬间安静得能听到空调出风声。那个瞬间,我仿佛看到整个资本叙事开始崩塌。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股东价值”。当一家企业把取悦股市置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之上,当财务工程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主旋律,这种繁荣终究是沙上城堡。就像我那位赔惨的朋友老陈说的:“现在我看回购公告就手抖——谁知道这次是信心还是骗局?”
黄昏时分的陆家嘴,玻璃幕墙上滚动着各家公司的回购公告。那些跳动的数字像这个时代的隐喻:我们都在追捧精致的幻象,却忘了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纸面上的游戏,而是创造价值的能力。
只是不知道,当下次危机来临,还有多少公司能靠实实在在的产品扛过去,而不是忙着用回购支撑股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