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老同学聚会,酒过三巡后话题突然转到理财。做私募的老王拍着我肩膀说:”现在年化没8%都不好意思叫理财”,对面刚买了学区房的小李苦笑:”能跑赢通胀就谢天谢地了”。我晃着酒杯没接话——毕竟五年前我也是那个在银行理财经理面前虔诚记笔记的韭菜。
记得第一次买理财是2018年冬天,某国有行客户经理指着预期收益率4.5%的产品说:”比定期高两个点,绝对稳健”。结果第二年资管新规落地,那个”稳健”产品最终兑付时缩水了0.7%。经理的解释我现在都记得:”市场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后来才懂,所谓”刚性兑付”不过是裹着糖衣的谎言。
最讽刺的是2020年疫情时,我跟着某大V重仓医疗基金。当时他直播时激情澎湃地说:”这是十年一遇的黄金坑”,评论区全是”跟了跟了”的狂欢。结果呢?当医疗板块跌了30%时,这位大V悄悄把”资深投资人”的微博认证改成了”财经爱好者”。
你说这些经历让我彻底否定理财?倒也不是。去年整理旧物时翻出2016年买的某封闭基金,年化居然有11%——虽然同期买的其它五支都惨不忍睹。这种薛定谔式的收益曲线让我悟出个道理:理财就像在雾天开车,那些承诺”绝对安全”的导航反而最危险。
现在我的理财方式朴素得让客户经理皱眉:三分之一存大额存单,三分之一定投指数基金,剩下放在货币基金里随时取用。去年总收益4.2%,跑输了通胀,但睡前不用刷净值的感觉——这么说吧,比当年每天盯盘时掉的头发值钱得多。
前两天看到个有意思的数据:中国居民理财规模突破130万亿,但75%的资金仍集中在现金和存款。你说这是国人金融意识落后?我倒觉得像是被收割多次后形成的集体智慧。就像我外婆常说的:”钱揣自己兜里最踏实”,现在听来竟有几分哲学意味。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理财靠谱么?或许该问的是:我们究竟在理什么?是理数字增长的快感?理阶层跨越的焦虑?还是理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账户余额永远不会给出答案,但每个深夜查看净值的时刻,都在悄悄定义着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收到银行短信推某新品:”历史年化5.8%+超额收益分成”。手指在删除键悬停三秒,最终回复了TD)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