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他抿了口30块的美式,突然问我:“你说说看,去年你那几只基金到底赚了多少?”我掏出手机正准备显摆累计收益,他却摆摆手:“别急,先告诉我你算没算过资金占用成本?考虑过通胀吃掉的实际收益吗?”
这话像盆冷水浇醒了我。我们总盯着APP上那个绿色的数字自嗨,却很少思考收益背后的真相。
基金公司最爱玩的一个把戏,就是把“收益率”包装成各种炫目的概念。七日年化、近一月涨幅、累计净值增长率…去年我重仓的那只明星基金,首页挂着“近一年收益38%”的金字招牌,细看才发现这是把三个月暴涨行情简单乘以4的结果——典型的统计学魔术。
更讽刺的是,我们往往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假如你年初投入10万,年中净值冲到15万又跌回12万,年底显示收益率20%,看起来不错对吧?但要是把这笔钱放银行理财,半年期4%的收益复利计算,实际超额收益可能连10%都不到。这就像跑步比赛,别人是从起点计时,基金却总爱从最有利的位置开始掐表。
我越来越怀疑,基金收益计算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去年某知名基金经理在季报里大谈“战胜基准指数5个百分点”,却绝口不提他们悄悄把比较基准从沪深300换成了中证500——这就好比篮球运动员突然说自己改打乒乓球还赢了,技术上没毛病,但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真正让我警醒的是上个月整理旧账户时发现:5年前定投的一只基金显示年化收益11.2%,但扣除申购费、赎回费、每年1.5%的管理费,再算上期间三次分红再投资产生的摩擦成本,实际到手收益刚跑赢通胀。那些看似辉煌的数字,经过层层盘剥后竟如此骨感。
或许我们该换个算法:不要看净值涨了多少,而要算算这些钱如果放在别处能产生多少机会成本;不要迷信年化收益率,而该盯着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就像找结婚对象不能光看收入证明,还得考察情绪稳定性。
最近我开始用最笨的办法:准备个电子表格,每笔投入都标注具体日期,用XIRR函数计算真实年化收益。结果令人沮丧:三年来精心挑选的基金组合,实际收益比余额宝组合仅高出2.3%,但付出的焦虑和时间成本根本无法计量。
说到底,基金收益从来不只是数学问题,更是场人性博弈。当我们沉醉于数字增长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时,往往忘了问自己:这串数字到底是谁的胜利?是资产的真实增值,还是金融机构用精妙算法编织的现代童话?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那个私募朋友最后悄悄说:真正懂行的人,早就不看前台展示的收益了,他们只关心基金持仓里有没有不能见光的“抽屉协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