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金融人在珠江新城喝茶,聊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云变幻。老先生抿了口普洱,突然蹦出一句:“要说广东信托啊,就像那会儿的广式早茶——花样百出热气腾腾,但有些点心咬开才发现根本没熟透。”这话让我怔了半晌,茶香氤氲中仿佛看见那个狂飙年代的重重魅影。
1. 盛宴与尘埃
1998年的某个秋日,我陪导师参加广州的金融论坛。会场里西装革履的精英们人手一杯轩尼诗,谈笑间都是上亿的跨境资本运作。某信托高管举着高脚杯说:“我们现在玩的是用港资做杠杆,拿地皮当筹码的艺术。”那时候没人注意到他西装肘部已经磨得发亮——就像没人察觉整个体系正在用金线绣补丁。
最讽刺的是,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在做“金融创新”。现在回头看,所谓创新不过是把风险打包成盲盒,系上蝴蝶结送到下一个接盘侠手里。我记得有次在白云宾馆的包厢里,亲眼见到某个项目书上的回报率被用钢笔从18%改成25%,墨迹未干就塞进了外资代表的公文包。这种荒诞现在想来令人脊背发凉,但当时全场都在举杯庆贺。
2. 断裂的齿轮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广国投破产前三个月,他们的内部刊物还在吹嘘“风控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让我想起以前采访过的老信贷员老陈——他办公室抽屉里永远放着两套印章,一套批贷款用,另一套专门给逾期文件盖“已核销”的蓝戳。
“制度?那时候最大的制度就是领导的眼色。”老陈有次喝多了拍着我肩膀说,“你看现在年轻人整天念叨KPI,我们那会儿的KPI就一句话:能不能让钱生儿子又生孙子。”这种野蛮生长的哲学,某种程度上比精心设计的骗局更可怕——因为参与者真的相信自己在创造价值。
3. 幽灵的延续
最近在某区块链大会上,我听到个90后创业者慷慨陈词:“我们要用DeFi重构信托逻辑!”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恍惚看见二十年前那个举着轩尼诗的身影穿越时空,只是高脚杯换成了氮气咖啡,西装换成了潮牌卫衣。
历史从来不会原样重演,但人性的贪婪与天真总会找到新的载体。现在回头看广国投事件,最珍贵的启示或许不是怎么建更牢固的堤坝,而是教会我们识别“创新”外衣下的古老陷阱。就像我那位喝茶的老友说的:“金融这东西,有时候慢比快聪明,旧比新稳妥。”
茶凉时他突然问我:“你说要是当年那些人多喝几杯普洱少喝点洋酒,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下正在狂欢的盛宴里,哪道菜会在未来变成砸向时代的石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