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年化28%的私募产品。”专业机构推荐的,绝对靠谱!”他泛红的脸上写满兴奋,而我盯着宣传页上那句”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的蝇头小字,突然想起三年前栽在类似套路里的表舅——至今还在用那套”投资交学费”的理论自我安慰。
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所谓专业中介的本质。他们捧着CFA证书的样子像极了中世纪兜售赎罪券的教士,只不过如今赎买的是财富自由的幻觉。某个顶级投行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团队最近主推的产品佣金高达3%,而同类产品市场平均才1.2%——你看,当利益分配成为首要考量时,所谓的资产配置建议不过是精心包装的销售话术。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正在把”信任”量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我见过某家机构给客户的风险评估问卷,最后五道题居然都是在试探你的资产规模。就像去诊所看感冒,医生反复追问你打算用医保还是自费——本质上都是在计算这场交易的价值厚度。
但别误会,我不是要全盘否定中介价值。去年帮母亲整理养老账户时,确实被某位顾问点醒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当整个行业把”投资者教育”做成引流工具,把”财富规划”包装成奢侈品,那些真正需要专业建议的普通人反而被排除在服务门槛之外。就像奢侈品店擦得锃亮的玻璃橱窗,看似开放实则筛选着客户。
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我认识的几个95后基金经理,业余时间在视频号用动物森友会比喻对冲基金操作——虽然听起来荒诞,但至少他们在尝试撕下那层故作高深的职业面纱。或许未来的中介服务会像便利店咖啡一样,不再强调蓝山咖啡豆的产地故事,而是直接告诉你哪款提神效果最好。
说到底,投资中介这个行当最需要的不是更炫酷的算法模型,而是重新找回”手艺人”的自觉。就像老字号裁缝不会因为顾客不懂针法就乱报价格,真正的专业应该经得起把操作台搬到阳光下的检验。毕竟当潮水退去时,那些穿着机构牌泳裤的投资者,最在意的永远不是泳裤的logo是否耀眼,而是它到底能不能遮羞。
(喝完最后一口啤酒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应该像点评餐厅那样给投资顾问打分——”该经理推荐的某产品三年收益率超过同期通胀率2倍,但解释费率的清晰度仅值两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