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盯着杯里的威士忌突然苦笑:“知道现在最怕什么吗?客户拿着刚过封闭期的基金净值问我——这就是你们吹了半年的‘黄金建仓期’?”
我看着他眼角新添的细纹,突然意识到“次新基金”这个词正在成为行业里最微妙的遮羞布。
理论上讲,这些成立3-12个月的基金应该是最性感的阶段——既有充足弹药捕捉机会,又摆脱了建仓期限制。但现实往往骨感得让人难堪。某百亿级科创主题基金,封闭期结束时净值0.98,三个月后变成0.91。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还在重复六个月前的PPT,只是把“前瞻布局”改成了“耐心守望”。
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场高端客户沙龙。有位穿着香奈儿套装的女士当面质问基金经理:“您上次说看好新能源产业链,为什么季报显示第一大持仓是白酒?”那位清华毕业的明星基金经理推了推眼镜:“我们在等待更好的击球点。”——天知道这个“击球点”要等到什么时候,毕竟管理费是按日计提的。
最讽刺的是,某些次新基金正在玩文字游戏。把“稳健配置”做成行业轮动,把“科技先锋”操盘成追涨杀跌。某只著名“固收+”产品,+的部分居然是靠可转债打新,收益率还没货币基金高。投资者以为买的是增强型理财,实际到手的是薛定谔的收益。
当然也有真本事的。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封闭期结束后三个月跑出15%超额收益。但仔细看持仓,前十大里有四只是冷门化工股——这根本不是路演时说的“消费升级主线”。后来才听说,他丈人是某化工集团副总。你看,在A股市场,信息优势永远比投资理念更实在。
现在很多渠道推销次新基金时,最喜欢说“黑马相”。但数据不会骗人:去年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有43%的次新产品跑不赢业绩比较基准。那些宣传材料上印着的“金牛团队”、“清华北大学霸”,最终多数沦为平庸的指数增强器。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次新”——不是看成立时间,而是看策略是否迭代,认知是否刷新。就像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穿了什么牌子的西装,要看他遭遇挫折时如何调整姿态。可惜大多数基金公司宁愿花百万做包装,也不愿给投研团队加个鸡腿。
下次遇到推销次新基金的朋友,不妨直接问:你的基金经理最近三个月调仓逻辑是什么?敢不敢打开交易流水?——我打赌十个里有九个会开始和你聊宏观大势。
(注:文中涉及具体案例均为行业现象糅合,请勿对号入座。投资有风险,买基需谨慎,最好先看看基金经理自购了多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