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抿了一口迎驾贡酒,突然眯着眼问我:“你说这酒,入口绵甜,后劲却足——像不像它的股票?”我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这比喻糙理不糙,倒是点破了白酒股投资的某种荒诞现实。
说实话,我对白酒股一直有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这个行业堪称A股的“不死鸟”,任凭经济周期起伏,茅台、五粮液们总能稳坐钓鱼台;另一方面,像迎驾这种区域酒企,处境就微妙得多。去年我去六安考察时,当地经销商拉着我吐苦水:“现在年轻人喝酒精酿啤酒、威士忌,谁还认你这‘大汉贡酒’的名头?”仓库里积压的货箱,在昏暗灯光下像沉默的墓碑。
但资本市场偏偏爱吃“故事配菜”。迎驾最戏剧性的时刻,大概是去年三季度突然被某明星基金经理重仓,股价一周暴涨40%。朋友圈里顿时炸开锅,有人高呼“徽酒崛起”,有人嘲讽“游资割韭菜”。最讽刺的是,当时公司基本面其实毫无变化——还是那些产品,还是那些渠道,只不过财报里多了句“探索新媒体营销”的套话。
这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的炒作逻辑:一件瓷器的价值,往往不在其本身工艺,而在于有没有权威专家替你背书。白酒股何尝不是?当资本需要消费板块“讲故事”时,迎驾的“生态洞藏”概念就能包装成绿色健康标签;当风口转向科技股时,同样的酒窖反而成了“传统产能过剩”的罪证。
某种程度上,区域酒企的困境像极了小城青年的命运。你当然可以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但现实是,茅台镇的那条“巷子”早已被资本修成高速公路,而大别山区的巷子依旧崎岖难行。有次我看迎驾的直播带货,主播拼命强调“汉武帝喝过的同款”,弹幕却飘过一句扎心的:“汉武帝能扫码领红包吗?”
不过最近我倒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在沪漂的安徽年轻人中间,居然兴起用迎驾贡酒当乡愁媒介。有位95后创业者跟我说,现在他们老乡聚会,特意用牛皮纸包着迎驾来喝,“比直接开茅台更有仪式感”。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反哺,或许比砸钱投广告更有生命力。
资本市场的吊诡就在于此:当券商研报还在用“渠道下沉不力”批评迎驾时,新一代消费者可能正在重构它的价值认知。就像没人能想到,曾经土掉渣的黄酒会因为“热饮+话梅”的喝法在小红书翻红。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想,或许白酒股投资者最该练的不是财报分析能力,而是 anthropological gaze(人类学视角)——毕竟能算清账目的人很多,但能嗅出文化暗流的人太少。下次再去调研,或许该带本《消费社会》而非《价值投资手册》。
(后记:那位私募朋友最后买了什么?他眨眨眼说:“我买了迎驾对手的看跌期权——在A股,有时候赌谁输比赌谁赢更容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