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坐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穿着西装的中年人激烈地争论着什么。其中一个挥舞着手机,屏幕上是熟悉的K线图:“你看这个走势,明显是政策底到了,现在不进场更待何时?”另一个则摇头苦笑:“得了吧老张,去年你就是这么说的,结果呢?”
我突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曾像那位“老张”一样信心满满。当时某个券商朋友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不一样”,结果我的持仓在随后的三个月里缩水了20%。最讽刺的是,那位朋友自己早就清仓转投美股了——这事还是后来酒桌上他喝多了才说漏嘴的。
说实话,现在的A股市场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跳房子”游戏。每个方格都写着不同的政策标签:注册制、科创板、北交所…投资者们在这些方格间跳跃,却常常踩到那条看不见的线。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企业价值,还是政策预期的影子?
最近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每当某个板块突然拉升,微信群里就会开始流传各种“小作文”。这些来路不明的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等到官方出来澄清时,早有一批人完成了收割。这种游戏玩多了,你会发现市场上渐渐分化出两种人:一种是真心相信“这次不一样”的,另一种则是专门收割这些相信者的。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经理说得更直白:“现在做A股,得学会读《人民日报》头版比读财报更认真。”这话虽然偏激,但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某种荒诞的现实。就像上个月某天,某个看似平常的部委文件竟能让整个半导体板块单日波动超过5%,而当天这些公司基本面上其实什么都没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是我们太过苛求这个市场了。毕竟从2015年那轮过山车行情之后,A股本来就一直在某种修复状态中徘徊。有时候我觉得它像个正在戒瘾的人,既想摆脱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又难以抗拒短期快感的诱惑。这种矛盾性恰恰造就了当前这种纠结的走势——每次看似要突破时总差一口气,真要跌破心理防线时又总有神秘力量托底。
最近让我失眠的不是指数点位,而是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都在为科技革命定价时,为什么我们的市场还在反复争论3000点该不该守?也许答案不在K线图里,而在某个更深的层面——比如那些排队IPO的企业成色,或是机构投资者那个打新必赚的惯性思维,甚至是散户们根深蒂固的“解套就卖”心态。
前两天遇到个从美国回来的量化基金经理,他说了句让我深思的话:“A股最大的Alpha不是来自选股能力,而是来自对非市场因素的理解能力。”当时我嘴上反驳说这太悲观,但心里某个角落不得不承认,他可能道破了某个残酷的真相。
现在每次打开交易软件前,我都会先泡杯浓茶——不是为提神,是为让自己保持必要的清醒。在这个消息比财报重要、预期比业绩值钱的市场里,也许我们最该投资的是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任何代码。毕竟指数终会回来,但被情绪带偏的认知,可能就永远留在某个追高杀跌的瞬间了。
(写完这些突然发现,我不知不觉已经把仓位降到三成了。果然身体比大脑诚实,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