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半,我都会下意识地刷新手机——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像极了某种强迫症的前兆。不是为了看天气预报,也不是刷社交媒体,而是盯着那个六位数的代码:260101。这只被我戏称为“老伙计”的基金,已经成了我财务状况的晴雨表,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我情绪的调节器。
今天它的净值又跌了0.3%。说实话,这个数字让我突然想起上周在咖啡馆偶遇的老王——一个自称“价值投资信徒”却总在短线操作的老股民。他当时信誓旦旦地说:“现在这行情,就得学会装死。”可现在看着账户里缩水的数字,我实在很难说服自己继续“装死”。
有趣的是,我们总是给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赋予太多意义。260101今天的净值变动,可能只是基金经理调整仓位的常规操作,也可能是某个大洋彼岸的宏观经济数据引发了连锁反应。但在我这里,它变成了“今天要不要少喝一杯拿铁”的决策依据,甚至“这个月能不能给老婆买个新包”的心理建设。
我越来越觉得,基金净值这东西有点像现代版的求签问卦。我们这些所谓的“理性投资者”,表面上分析着K线图和研究报告,骨子里却都在进行某种神秘主义的仪式。特别是去年市场大幅波动的那段日子,我甚至养成了看净值前必须喝同一款咖啡的迷信习惯——仿佛这样就能让数字变得好看些。
说实话,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每日净值到底有多大意义。投资本应是场马拉松,我们却硬要用百米冲刺的心态来对待每个交易日的波动。就像盯着体重秤上每天浮动0.5公斤的数字,除了徒增焦虑,其实说明不了任何本质问题。
最近我开始尝试个新方法:把行情软件的通知关掉,改成每周只看一次净值。结果你猜怎么着?不仅睡眠质量变好了,甚至投资决策都显得更清醒了。也许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260101今天涨跌几分钱,而是它是否还在我们当初设定的轨道上运行。
说到底,这些跳动数字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们本来应该是衡量投资的工具,最后却往往变成了支配我们情绪的主人。下次再看到净值波动时,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是在投资基金,还是在被基金投资我们的情绪?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还是没忍住又刷新了一次页面——看,这就是人性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