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悖论:当创业讲座变成一场精致的幻觉
上周三的创新创业讲座结束后,我坐在空荡荡的报告厅里,盯着讲台上那个被遗弃的”改变世界”PPT封面发呆。投影仪还散发着余温,就像那些刚刚被激情演讲点燃又迅速冷却的创业梦。
说实话,我参加过太多这样的讲座。西装革履的”成功创业者”站在台上,用精心打磨的PPT讲述着他们如何从车库起步到纳斯达克敲钟的传奇故事。但你知道吗?这些故事总是让我想起老家那个卖保健品的张叔——同样的眉飞色舞,同样的”成功可以复制”,只不过把”纳米技术”换成了”区块链”。
最讽刺的是,这些讲座往往在教导”打破常规”的同时,自己却陷入了一套标准化的成功叙事:发现痛点→组建团队→融资扩张→上市套现。就像麦当劳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只不过把汉堡换成了创业梦想。我不禁怀疑,当创新被包装成流水线产品时,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创业者,还是在生产创业演员?
记得三年前,我的一位学长真的辍学去创业了。不是因为听了某场热血讲座,而是他在实验室通宵时发现了一个连教授都忽略的数据异常。现在他的小公司活得不错,虽然远没有达到独角兽级别。上个月喝酒时他说:”那些讲座不会告诉你,大多数创新都始于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而不是什么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
讲座上,有位嘉宾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台下掌声雷动。但没人追问:为什么我们只见成功的母亲,却从不见那些仍在失败泥潭中挣扎的兄弟姐妹?创业圈的幸存者偏差,就像Instagram上的精修照片,只展示光鲜的一面。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华强北看到的一幕:一个年轻人蹲在路边,面前摆着”原价十万创业设备,现五千处理”的纸牌。那才是创业生态的真实切片。
最令我困惑的是,我们如此热衷于教授创新,却很少讨论创新的阴暗面。真正的创新往往意味着打破现有秩序,这必然会遭遇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扑。想想Uber在全球各地遭遇的抵制,或是共享单车坟场的触目惊心。创新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场残酷的破旧立新。但讲座上的成功者们,谁会告诉你他们是如何与监管周旋、与同行厮杀的呢?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创业教育:少一些英雄传奇,多一些真实案例的解剖;少一些成功学的鸡汤,多一些对失败的病理分析;少一些改变世界的空话,多一些”如何在资源有限时做出明智选择”的实用智慧。毕竟,当每个大学生都想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时,我们可能正在制造这个时代最大的就业泡沫。
走出报告厅时,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兴奋地讨论他们的”颠覆性想法”。阳光照在他们年轻的脸上,那种纯粹的激情让我不忍心说出任何扫兴的话。也许这就是创业讲座存在的意义——不是因为它能教会人们如何成功创业,而是因为它能让年轻人保持对可能性的天真信念。在这个越来越功利的时代,这种天真本身,或许就是最稀缺的创新土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