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某间装潢过度的咖啡馆里,目睹一位连续创业者对着投资人侃侃而谈。他挥舞着双手,将PPT上那些虚浮的增长曲线说得天花乱坠,仿佛下一秒就能颠覆整个行业。有趣的是,当投资人问及实际盈利模式时,这位老兄突然支吾起来,转而大谈”生态布局”和”流量池战略”。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融资流程早已异化成某种荒诞的现代巫术——我们都在努力把铅块说成黄金,而投资人则假装相信这种点石成金的魔法。
传统融资指南总会列出一二三四的标准化流程,像是烹饪食谱般精确。但真实世界的融资更像是在暗房里跳探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踩到谁的脚。我记得第一次帮初创公司做路演时,精心准备了78页的商业计划书,结果对方合伙人只翻了前五页就问:”直接说吧,你要多少钱,准备拿什么来换?”这种粗暴的直球反而让人松了口气,至少比那些假装对你的技术架构感兴趣实则心不在焉的投资人要诚实得多。
融资过程中最吊诡的莫过于估值游戏。这根本不是什么科学定价,而是一场集体催眠术。某家共享办公企业烧完C轮融资时,估值竟然比同等规模的房地产商还高,尽管前者连洗手间的卫生纸都要省着用。投资人私下跟我说:”估值就像给姑娘打分,你说她值8分,多几个人追就变成9分,要是再有竞争对手出现,直接满分封神。”这种荒诞的数字游戏让我想起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大妈,只不过我们把白菜换成了股权计算器。
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融资节奏的异化。原本该是助力企业发展的燃料,却变成了创业者的终极目标。我见过太多团队把融资本身当作KPI,每周更新投资人跟进表比产品迭代还勤快。某个做区块链的团队,天使轮就开始谋划F轮退出路径,活像刚认识就忙着规划金婚典礼的相亲对象。这种本末倒置让我想起彼得·蒂尔的警告: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竞争,才沉迷于融资竞赛这种虚假游戏。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创业路上的勋章墙,而是让真正有价值的创意获得呼吸空间的氧气面罩。最近注意到某些硬科技团队开始拒绝过度融资,有位做量子计算的老教授说得精辟:”拿太多钱就像被塞进高速列车,明明想好好看风景,却被逼着不停报站名。”这种反潮流的清醒,在这个被资本泡沫浸润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融资流程终究是面照妖镜,既照见创业者的野心与惶恐,也映出投资人的贪婪与睿智。当我们撕掉那些TS、DD、VC之类的字母汤标签,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关于信任与价值的古老交易,只不过现在我们都习惯用电子签名代替握手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