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荒诞剧。两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激情澎湃地规划着”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创业蓝图,桌上散落的拿铁杯垫上写满了”去中心化”、”颠覆式创新”这样的词汇。而就在他们身后,一个默默啃着三明治的中年男人,正在笔记本上勾勒某种新型工业轴承的草图。当时我就想,到底谁更可能活过下个冬天?
一、风口悖论:追逐浪潮的人正在制造泡沫
每个创业导师都在告诉你”要站在风口上”,但没人提醒你——当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风口,往往已经变成了龙卷风。2014年的O2O,2016年的共享单车,2018年的区块链,2020年的社区团购…这些被资本催熟的赛道最后留下的不是改变世界的创新,而是一地鸡毛和几个侥幸逃生的幸存者。
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老陈,他总能在每个风口出现前三个月神奇地转型。从智能硬件到知识付费再到元宇宙,他像条灵敏的鲨鱼,永远嗅得到血腥味。但去年喝酒时他苦笑着给我看银行余额:”每次都是差半步,钱都花在买门票上了。”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在黄金潮中,最赚钱的是卖铲子的人。”
二、深渊经济:那些被忽视的”不性感”机会
有次我去修车,发现老板老李的汽修店悄悄拓展了新业务——专门为新能源车改装防电池起火装置。这个小学毕业的福建人,靠着观察电动车自燃新闻和车主焦虑,开发出了整套解决方案。没有BP,没有路演,去年净利三百多万。
这给了我某种启示:中国有2.8亿辆机动车,4000万家企业,14亿人每天都在产生真实的痛点。那些藏在产业缝隙里的需求,像地下河一样源源不断却鲜被注意。我管这叫”深渊经济”——不在聚光灯下,但在真实创造价值。
三、反脆弱创业: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
彼得·蒂尔说”竞争是输家的游戏”,但现实是99%的创业者不得不参与竞争。我的建议是:寻找那些具有”反脆弱性”的领域。比如:
– 服务于老龄化社会的银发经济(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
– 产业互联网中的垂直SaaS工具
– 跨境细分市场的供应链改造
–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深水区”
去年接触过一个做工厂MES系统的小团队,专攻中小型注塑企业。这个领域枯燥到连投资人都懒得看BP,但他们用三年时间吃透了整个产业链,现在客户续费率92%,毛利堪比SaaS公司。
四、创业者的新生存法则
1. 从解决自己痛点开始:Slack最初只是游戏公司内部的沟通工具
2. 做”脏活累活”的数字化:看看Flexport如何改造国际货运
3. 寻找”非共识正确”:当所有人都说不行时,可能藏着机会
4. 控制速度反而更快:Shein的快速迭代背后是极致的供应链管控
有位做餐饮系统的朋友说过句糙理不糙的话:”别老想着改变世界,先想想怎么让街边餐馆老板愿意每天打开你的软件。”这种接地气的洞察,往往比商学院教材里的案例更有生命力。
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上,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创业方向,可能就藏在那些让人皱眉的”太传统”、”太细分”、”太辛苦”的领域里。当所有人都在仰望星空时,或许弯下腰才能捡到真正的金币。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讲故事,而是持续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无论这个问题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