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指数历史最低点,创业真的没那么简单!

创业板指数历史最低点:当数字有了体温

(一)

2012年12月4日,我在深圳福田的证券营业部里,看到创业板指跌到585.44点的瞬间,隔壁座位的老股民突然笑出了声。这个场景像刀刻般留在记忆里——后来我才明白,那是种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江湖,看到市场终于跌透了的释然。说来讽刺,那天深交所门口的雕塑”开拓牛”刚好在翻新,被施工围挡遮得严严实实。

(二)

现在回看那个历史低点,与其说是个冰冷的数字,不如说是面照妖镜。当时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主流媒体都在讨论”创业板估值泡沫破灭”,但深圳科技园那些蹲在孵化器里吃泡面的创业者,反而开始频繁出现在券商营业部。后来其中有个做物联网的小伙子告诉我:”估值跌到这份上,反而能看清谁在裸泳。”

(三)

创业板指数历史最低点

有个鲜少被提及的细节:就在指数见底前两周,创业板公司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突然缩短了17%。这个财务指标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比K线图更能说明问题——当潮水退去时,企业们正在悄无声息地系紧裤腰带。这让我想起老家渔民的说法:台风来临前,最先感知的是海底的贝类。

(四)

现在某些分析师喜欢把历史低点简单归因于”新股发行改革”或”流动性紧缩”,这种事后归因总让我想起算命先生。真实的市场情绪要复杂得多:那年冬天,我注意到营业部楼下便利店的红牛销量下降40%,但速溶咖啡销量翻倍。某种程度上,投资者从亢奋的短线博弈,转向了更清醒的长期抗战。

(五)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创业板指触底那天,机构研报数量反而创下三个月新低。就像暴风雪来临时,最专业的向导也会选择暂时沉默。但吊诡的是,正是在这段”研报真空期”,后来走出了一批十倍股。这或许印证了彼得·林奇那句老话:”街谈巷议比华尔街日报更早闻到牛粪味。”

(六)

最近和当年参与创业板制度设计的某位退休官员喝茶,他透露个趣闻:在制定指数基期时,原本考虑用800点作为基准,后来”为了给市场留足犯错空间”才定为1000点。没想到这个预留的安全垫,三年后就被击穿了三分之二。历史总爱开这种玩笑——你以为的底线,往往只是半山腰。

(七)

站在当下看,那个历史低点最珍贵的遗产,或许是重塑了市场的疼痛记忆。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私募经理,他办公室永远挂着2012年的K线图,下面手写着一行小字:”这里埋葬着所有不敬畏周期的人。”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每个市场都需要这样的墓碑,既用来祭奠,也用来警醒。

[写完看了眼窗外,深南大道上的车流依旧川流不息。十二年过去,那些曾在585点绝望割肉的人不会想到,今天的创业板指正在挑战2000点关口。市场永远在轮回,变的只是故事里的主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2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