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朋友查私募备案信息,我又点开了证券基金业协会官网。灰蓝色的界面跳出来时,突然想起七年前第一次接触这个网站的情形——那时我刚入行,对着满屏的专业术语头皮发麻,像闯进了完全陌生的语言体系。
说实话,这个官网像个不苟言笑的老会计。它从不讨好用户,没有浮动窗口,没有炫酷动效,连颜色搭配都保守得像上世纪的产品。但奇怪的是,行业里没人敢轻视它——每次政策修订发布前的深夜,总有基金经理一边灌咖啡一边疯狂刷新页面,仿佛在等待一道圣旨。
我认识个私募朋友,去年栽在了”失联机构”公示栏里。那天他苦笑着给我发微信:”得,这下全网都知道我公司电话打不通了——其实只是行政小妹回老家结婚漏接了抽查电话。”这种略带荒诞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官网上的每个字都像悬在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耐人寻味的是”从业人员诚信信息”栏目。某次我发现某明星基金经理的执业记录里,赫然写着2015年曾被监管谈话。但诡异的是,他后来所有的公开访谈都把自己包装成从未失手的股神。这个网站就像个沉默的记账员,冷静地记录着所有人光鲜履历背后的另一面。
或许我们都该感谢这种”不近人情”的设计。在抖音把一切知识切成15秒碎片的时代,这里依然坚持用PDF文件发布数百页的监管指引——你必须下载,必须完整阅读,必须忍受那些佶屈聱牙的专业表述。这种反效率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守护着金融行业最后的严肃性。
有意思的是,最近他们居然开通了微信视频号。看着官方小编努力用”一图读懂”解说私募新规,我突然感到某种撕裂感——当最刻板的监管机构都开始玩梗,到底是金融民主化的进步,还是专业主义溃败的前兆?
深夜翻完成千上万条机构公示数据,关掉网页前我总会多看两眼底部的投诉邮箱。据说真的有人通过这个邮箱举报了违规销售,三天后就收到了书面回复。在这个AI客服永远答非所问的时代,这种老派的、笨拙的、但确实有效的反馈机制,莫名让人感到安心。
也许某天,所有监管信息都会变成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但此刻,这个略显古板的网站仍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我们:金钱游戏终究需要一些庄重的仪式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