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这位干了二十年财务的老会计突然问我:”你说现在年轻人为什么宁可把钱扔进余额宝,也不愿多看一眼定期存款?”他抿了口普洱,补了一句:”我闺女连国债逆回购都嫌麻烦,说耽误她抢演唱会门票。”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我们这代人对场外货币基金的态度,简直像对便利店关东煮——明知营养价值有限,却难抵那份触手可得的温热。但真是年轻人变懒了吗?我倒觉得,这是金融民主化进程中一场隐秘的认知置换。
记得2013年余额宝刚问世时,年化6%的收益让银行柜员都偷偷开户。那时我在陆家嘴某基金公司实习,亲眼目睹技术部门连夜扩容服务器的盛况。但十年后的今天,当收益率跌破2%,为什么申购量反而翻了三倍?某次行业沙龙里,一位90后基金经理的玩笑或许道破天机:”现在年轻人买货币基金,就跟往手机壳里塞护身符一个心理——不求增值,但求别丢。”
这种”安全幻觉”着实精妙。平台把七日年化收益率用加粗红字标注,却把”非保本浮动收益”的提示藏在三级菜单;强调T+0快速赎回,却对单日限额条款轻描淡写。就像给巧克力包上金箔纸,让我们忘记本质上还是在吃可可脂。
最让我警觉的是风险认知的降维。去年某知名货币基金单日万份收益突然跌至0.08元,论坛里顿时炸锅。有网友愤怒道:”还不如存银行!”但翻看该基金持仓,26%的同业存单和18%的ABS明明白纸黑字写在那儿。我们享受指尖操作便利的同时,似乎把风险教育的责任也外包给了APP弹窗。
或许该学学日本主妇们的”分层防御”策略——她们把货币基金称作”玄关零钱袋”,只放三个月内要用的流动资金。这个比喻妙极了,既承认其便利性,又清醒划定功能边界。反观国内某些理财博主,动不动就教人把半年生活费怼进货币基金,这跟推荐用微波炉加热婴儿奶粉有何区别?
深夜翻看央行最新报告时注意到个细节:货币基金持有人结构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已达62%,但其中能说清”影子定价”和”摊余成本法”区别的不足3%。这种认知断层比收益率倒挂更值得警惕——当金融工具简单到只需点击”转入”按钮时,风险理解的成本反而变得愈发高昂。
离开老王茶室时,夕阳正把基金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我突然想起货币基金最早的英文名叫Liquid Asset Fund,直译是”流动性资产基金”。现在倒觉得,”流动”二字恰似这个时代的隐喻——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认知在便利性裹挟下的持续稀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