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些公募,除了规模排名和明星基金经理,还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恰好最近在研究友山基金,这家公司的某些做法让我想起十年前在陆家嘴遇到的一位老基金经理——那人最后因为坚持不追风口,被公司边缘化了。
友山最让我惊讶的不是他们的业绩曲线(说实话那玩意儿每个公司都能做出漂亮版本),而是他们居然在2023年的产品说明会上花了半小时讲”价值观投资”。当时台下有几个机构客户明显在刷手机,但他们的CEO依然坚持说完关于”长期主义与社会价值”的那套理论。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个行业峰会时,隔壁桌的投资人调侃:”现在不讲ESG都不好意思募资了。”
但事情有趣就有趣在这里。当我翻看他们最近三年的持仓报告时,发现他们确实在实践某些承诺——连续八个季度超配新能源产业链,哪怕期间经历过40%的回撤。他们的基金经理在路演时直言:”我们赌的是五年后的能源结构重构,不是下个季度的排名。” 这种固执让我联想到年轻时读证券分析时的那种理想主义,虽然现在说出来可能显得有点迂腐。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客户结构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占比在过去两年从35%攀升至52%。这或许说明,市场上真的有一批散户开始吃”情怀”这套?我认识的一个85后投资者甚至说:”买他们的基金就像给理想投票。” 这种情感投射让我隐隐担忧——投资终究不是行为艺术。
不过最让我纠结的是他们的投研团队配置。相比同业,他们多养了三个宏观研究员专门盯着政策风向,这导致人力成本高出行业平均15%。某个从友山跳槽到头部公募的朋友私下说:”在那里做研究像在大学实验室,舒服但进步慢。” 这种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好事?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名门正派的弟子基本功扎实,但真要生死相搏时,反而比不上野路子的狠辣。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推”定投+”服务,把定投金额与碳积分挂钩——这创意听着新鲜,但让我想起2015年那些搞”社交化投资”的创业公司,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创新和噱头之间的那条线,有时候比蜘蛛丝还细。
说到底,在当下这个比谁跑得快的市场里,愿意慢下来打磨内核的机构确实值得多看两眼。但我也怀疑,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经营策略,能不能熬过下一个熊市周期。毕竟投资人的耐心,往往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薄得多。
(写完这篇突然想起,我定投他们那个低碳主题基金已经连续扣款11个月了,虽然中间有六个月是浮亏状态——你看,身体总是比嘴巴诚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