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傅”遇上”快钱时代”:上海和讯投资的炒股课是解药还是安慰剂?
上周三的深夜,我接到老同学阿强的电话。这位曾经嘲笑我”连K线图都看不懂”的IT男,突然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上海和讯那个炒股训练营,39800的学费到底值不值?”电话那头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刚当爹的程序员,显然在深夜喂奶时被某条精准投放的广告击中了。
这让我想起陆家嘴某私募大佬的醉话:”现在最赚钱的生意,不是炒股,是教人炒股。”在这个全民理财焦虑的时代,上海和讯投资这类机构的崛起,本质上是在兜售一种”确定性的幻觉”。
一、知识付费外衣下的赌场导游
和讯的课程顾问会告诉你,他们的老师”曾在某机构管理过10亿资金”。但稍微了解金融圈的人都知道,真正赚到钱的操盘手,要么在顶级私募拿carry,要么早已财富自由周游世界。愿意出来授课的,大概率是些”差点意思”的选手——就像米其林三星主厨不会去美食广场摆摊一样残酷。
我认识某券商营业部老总,他说现在最火的业务不是经纪佣金,而是给这些”投资教育机构”导流分成。”你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直播总选在晚上8点?因为白天这些’老师’自己也要盯盘啊!”这位老友的调侃,揭穿了所谓”专业机构”的草台班子本质。
二、证券市场的”驾校悖论”
炒股和开车最大的区别在于:驾校教的刹车油门是标准化操作,而证券市场里所有”必胜法则”都会在被普遍掌握时自动失效。和讯课程里那些”主力资金动向””涨停板战法”,本质上是在教散户用渔网捞金鱼——当所有人都拿着同样型号的渔网时,金鱼早就进化出防捞基因了。
去年有个耐人寻味的案例:某知名财经大V的付费会员群集体踩雷,原因竟是2000个学员同时按照”老师”教的盘口挂单策略操作,结果被量化程序当韭菜割了个干净。这就像整支军队拿着同一本《孙子兵法》去打仗,对手却开着卫星定位的无人机。
三、焦虑税与幸存者偏差
仔细研究那些”学员案例”会发现玄机:盈利截图永远只有买入卖出两个时间点,从不敢展示完整持仓记录;”翻倍学员”的采访视频,背景总是模糊到看不清交易软件版本。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和算命先生”您最近要防小人”的话术异曲同工。
更吊诡的是,即便真有学员赚钱,也可能只是赶上了板块轮动的运气。就像我小区门口彩票店的”荐号大师”——他确实出过几个中奖号码,只不过从不说那些没中的推荐罢了。
四、散户的西西弗斯困境
在深圳某量化私募的机房,我看到过令人震撼的一幕:价值上亿的服务器矩阵实时扫描着全网散户的讨论热度。当和讯的学员们刚学会”放量突破”这个术语时,算法已经在计算如何利用这个共识反向收割。
这不是说技术分析完全无用,而是当知识成为标准化商品时,其边际效用会呈指数级衰减。就像20年前会看MACD指标就能赚钱,现在这些工具反而成了主力画线骗炮的剧本。
五、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和讯可不可靠,而在于:如果真有稳赚不赔的方法,为什么华尔街还要每年花几十亿美金养研究员?当我们在百度搜索”炒股培训”时,本质上是在寻找财务自由的捷径,而这个需求本身,就是最肥美的韭菜生长素。
下次再遇到这类广告,不妨做个思想实验:把”股票”替换成”麻将”,把”老师”替换成”赌神”。如果觉得后者荒谬,那前者又凭什么成立?毕竟金融市场最确定的规律就是——所有承诺确定性的,都是骗子。
(后记:阿强最后还是报了名,不过是用花呗分期。他说就当买了个”心理按摩椅”,至少听课那段时间不用盯着绿油油的账户发呆。你看,当代人的理财智慧,有时候就体现在这种奇特的自我安慰机制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