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路过券商营业部,看到几个大爷挤在电子屏前指指点点,嘴里念叨着“又绿了”“早知道上周就该抛”。我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买580001的那个下午——像个虔诚的信徒,以为那几个跳动的数字真能预言财富命运。
说起来挺讽刺的。我们总把基金净值当成圣杯,却忘了这不过是基金经理用一堆抽象代码编织的现代童话。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某私募操盘手,他晃着冷萃杯说:“净值?那只是给散户看的舞台布景。真正的戏台在杠杆协议里,在大宗交易室里,在凌晨两点的暗池撮合系统里。”
就拿580001来说吧。今天净值跌了0.8%?或许该问问昨夜美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时,持仓里那15%的港股通标的经历了怎样的血洗。又或者该盯着今天央行逆回购操作量,算算流动性收紧是否会让重仓的消费股再挨一记闷棍。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根本懒得深究——他们只要个结果,就像等待彩票开奖的赌徒。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些第三方平台的设计。把净值波动配上红绿闪烁的动画,再搞个“超越XX%用户”的排名,生生把投资变成多巴胺游戏。我表弟去年沉迷这类APP,总在净值高点追涨,跌穿支撑线时又恐慌性割肉,半年亏掉两年积蓄后说了句:“比老虎机还上瘾,至少老虎机不会凌晨三点弹推送。”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净值”这个词。它既不是考试成绩单也不是预言水晶球,充其量就是个滞后性的体温计——当你看到发烧时,病毒早就在体内繁殖三天了。真正值得琢磨的是净值背后的资产质量,就像判断一栋房子不能只看挂牌价,得撬开地板查白蚁,掀开吊顶看管线。
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靠基金赚到钱的人,反而最不在意每日净值。认识个厦门民宿老板,每月定投580001就像还房贷,账户密码干脆设成乱码防自己手贱查看。去年碳中和概念爆炒时他持仓收益一度冲上60%都没赎回,最近跌回15%依然淡定:“我又不是拿买房钱来玩冲浪板。”
某种程度上,基金净值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赛博朋克式焦虑图腾。我们一方面享受着数据透明化带来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又被无限放大的波动性反复凌迟。就像那个经典悖论:当你能实时监测心跳时,反而更容易心律不齐。
所以下次查580001净值前,不妨先问自己:如果这个数字接下来三个月都不会更新,你还敢持有吗?答案或许比净值本身更有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