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智投那29800的课,到底值不值?一个老韭菜的血泪账本
去年春天,我那个炒了十年股还亏掉首付的表哥神秘兮兮地找我借钱,说要报个”改变命运”的股票课。当我听到”九方智投”和”29800″这两个关键词时,后背突然窜上一股凉气——这剧情我太熟了。
一、29800元买到的究竟是什么?
课程顾问的朋友圈永远在晒两种东西:学员盈利截图(马赛克厚得连K线都看不清),和某位穿中山装、号称”抓住过5178点大顶”的老师合影。但真正让我起疑的是他们的销售话术:
“现在报名送量化选股系统哦!”——后来发现就是个Excel表格自动爬取公开财报;
“限时赠送私募通道资格!”——其实就是个合规性存疑的伞形信托入口;
最绝的是那句”学不会免费重修”,结果第二期课程直接把内容换了个名字涨价到39800…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潜规则
参加过三节体验课后,我发现这类培训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心理账户操纵:
1. 沉没成本仪式化:要求学员手写”投资承诺书”,用仪式感强化”这笔钱必须赚回来”的执念
2. 幸存者偏差工业化:把100个学员里恰好撞上行情的那2个人的案例,包装成”普遍成果”
3. 知识壁垒魔术化:把MACD金叉这类基础指标,用”多空能量博弈模型”等生造术语重新包装
有个细节很讽刺:他们教”主力资金监测”时用的案例图,放大后能看到左下角的同花顺免费指标水印…
三、我的暴力测试实验
出于职业习惯(没错,我干过私募风控),我做了个极端测试:用他们教的”龙头战法”反向操作——专买当日跌幅榜前五的股票。结果三个月收益率居然跑赢了85%的学员群实盘展示…
这验证了我那个做行为经济学的朋友说的:当一种方法论被包装成标准化课程时,它的超额收益早已被市场稀释殆尽。就像淘金潮里最赚钱的永远是卖铲子的,牛市里最稳赚的其实是开投教公司的。
四、更危险的隐性成本
比29800元学费更贵的,是这种培训灌输的赌徒思维重塑:
– 把运气归因于技术(”这次赚了是因为遵循了老师的双阴洗盘理论”)
– 把亏损归咎于执行(”都怪你没严格执行止盈纪律”)
– 最终形成可怕的认知闭环:赚了是老师厉害,亏了是自己不争气
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是个退休教师,把课程复购到白金VIP级别(累计花费16万),最后在2022年新能源板块暴跌时,因为坚持”老师说的好公司越跌越买”,养老金账户腰斩。
五、如果你非要试试…
基于对12位真实学员的跟踪访谈,我总结出三条生存法则:
1. 把学费当沉没成本:就像买了张迪士尼门票,玩得开心就好,别指望靠这个养家
2. 警惕”知识获得感”陷阱:记满三本笔记不如实盘亏一次学得多
3. 建立”防洗脑”机制:每学一个战法,就去雪球找对应的失败案例合集
(突然想起个黑色幽默:九方课程里教”止损纪律”那章,建议设置8%止损线——按这个标准,他们自己的学费倒是该第一个止损…)
说到底,股市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真正值钱的经验,永远没法被标准化定价。那些29800课程里不会告诉你的事,比如如何识别庄股对倒的盘口语言,或者大宗交易折价背后的猫腻,往往藏在营业部老保安和龙虎榜游资的饭局段子里。
下次再遇到炫目的投教广告时,不妨想想这个悖论:如果他们的方法真能稳定盈利,为什么还要辛苦做课?直接加杠杆炒不是更痛快?
当然,这话我可不敢告诉我表哥——他上周刚续费了”涨停板擒龙特训营”,据说这次肯定能回本…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