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时,他突然问我:”你说咱们买的那个‘稳健增值’基金,会不会哪天突然就没了?” 我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个朋友问类似的问题了。
说来讽刺,五年前我还在某家知名基金公司做风控时,最常对客户说的就是”分散投资,专业管理,绝对安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说这话的自己,活像个给过期食品贴保鲜日期的超市售货员。
一、爆雷不是事故,是精心设计的必然
大多数人把基金爆雷想象成一场意外,就像厨房着火或者轮胎爆胎。但以我的行业经历来看,这更像是在豆腐渣工程里开狂欢派对——迟早要塌,只是时间问题。
我记得2018年评估过某只明星产品,其底层资产40%是某地产商的商业票据。当时我就提出质疑,却被总监一句话怼回来:”客户要的是收益率,不是风险说明书。” 结果呢?去年那家地产商违约时,这只号称”稳健增值”的产品单日净值暴跌47%。
最魔幻的是,爆雷后公司开的内部总结会上,风控部门反而成了众矢之的。”为什么不能提前预警?” 投资总监的质问让我差点笑出声——当初可是您亲自签字绕过风控条款的啊。
二、人性博弈场里的囚徒困境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明明所有人都在担心爆雷,但每个人又都在助推爆雷。
投资者明知10%的年化收益不正常,但看着邻居靠基金赚了辆宝马,终究忍不住入场;客户经理清楚产品有问题,但完不成业绩就要滚蛋;基金经理知道资产池风险堆积,但谁也不愿第一个停下击鼓传花的游戏。
就像那个经典段子:在赌场里,最聪明的玩法不是赢钱,而是在爆雷前五分钟离场——可惜大多数人总是错把那五分钟当成自己的”投资天赋”。
三、监管的”稻草人效应”
最近某爆雷基金被罚了600万,而他们管理费收了26亿。这种处罚力度让我想起小区里的稻草人——吓唬麻雀还行,真遇上乌鸦直接就给你拆了。
更可怕的是某些”创新”操作。比如把城投债包装成”新型固收”,用复杂的衍生品结构掩盖底层资产瑕疵。这类产品说明书厚得能当枕头,但关键风险条款永远藏在第78页的脚注里——还是用英文写的。
四、生存指南:当个”悲观主义者”
经过这些年,我总结出三条血泪经验:
1. 当理财经理说”绝对安全”时,把手放在钱包上
2. 年化收益超过5%就要问”钱到底去哪了”
3. 别信明星基金经理,要信底层资产清单
最近我把多数资金转成了国债和指数ETF,收益率不高,但至少能睡着觉。有朋友笑我太过保守,我反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赌场要装那么多钟表吗?因为让人忘记时间才是最危险的。”
说到底,基金爆雷爆的不是钱,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当整个行业把”预期收益率”做成了海市蜃楼,或许我们该重温巴菲特那句老话:”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只是没想到,这次退潮时露出的不仅是裸泳者,还有整个沙滩下埋着的雷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