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从上海回来,约我在三坊七巷的茶馆碰面。他是做风投的,一见面就聊起最近接触的一个项目——一家做海洋生物医药的福建企业,背后站着福建投资集团。“你说怪不怪,”他抿了口武夷岩茶,“这帮国企背景的投资人,对牡蛎多糖产业化路径的理解,比我们这些看惯TMT的还犀利。”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在我的认知里,地方投资平台多半带着点“土味”——要么围着地产打转,要么盯着路桥项目算回报率。但福建投资集团似乎不太一样。
我后来特意翻了他们这几年的投资图谱。果然,在光伏、锂电、半导体这些热门赛道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出手速度甚至不输市场化基金。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每个领域都带着鲜明的“福建烙印”:做新能源必投海上风电,搞半导体优先扶持厦门、晋江的芯片设计公司,生物医药则盯着闽南地区的海洋资源做文章。
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策略其实很微妙。去年和一位在集团下属基金工作的学弟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老板常念叨——既要盯着纳斯达克的涨跌,又不能忘了武夷山的茶农。”这话听着像口号,但细想却透着实实在在的困境:作为省属投资平台,他们既要完成市场化回报指标,又得扛起产业引导的政治任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处理“地域性”的方式。不同于某些地方投资机构简单粗暴的“本地项目优先”原则,福建投资集团更像在玩一场精细的拼图游戏。比如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时,他们一边参与宁德时代的定向增发,另一边又在福州扶持电池回收企业——既押注了全球龙头,又补上了本土产业的短板。
这种打法未必总是成功。去年某个半导体设备项目爆雷时,圈内人就私下议论:“还是太心急了,福建根本没有半导体设备的人才基础。”但反过来想,如果没人迈出第一步,产业基础又从何而来?有时候投资机构的使命,恰恰是要为“不可能”下注。
当然也有让人皱眉头的时候。几年前他们联合地产商开发的那个滨海文旅项目,至今还在艰难去化。这类操作总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的那句话:“政府背景的投资最容易在‘想象的需求’上栽跟头。”当投资决策带上太多非市场考量时,商业逻辑就容易变得模糊。
不过话说回来,或许正是这种“混合基因”,让福建投资集团成了观察地方经济转型的绝佳样本。当江浙的投资平台还在纠结要不要学深创投,广东的同行忙着复制粤科金融模式时,他们倒是在山海之间蹚出了条特色路径——用一位当地券商分析师的话说:“既做得了风口上的弄潮儿,也肯弯腰捡拾滩涂上的贝壳。”
临走时我的朋友突然问:“你说这种地方国企,到底算是市场经济里的鲶鱼,还是计划经济的遗存?”茶馆窗外的榕树须在风里摇晃,像在代替我摇头。也许本就不该用非黑即白的框架去评判——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正是这些带着地域印记又渴望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才是最有张力的故事。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