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一条微信惊醒——老同学阿强发来一张K线图,配文:”和讯刚推的牛股,要不要跟?”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券商楼下,那个攥着皱巴巴分析报告拦住我的销售:”老师,我们和讯的数据终端比彭博社更适合中国散户…”
一、当”专业”成为流量生意
和讯的悖论在于:它确实有证监会批准的牌照(这点比野鸡平台强),但当你点开它的APP,弹窗广告比股评还多。我有次测试过,从打开APP到成功找到某只基金的真实费率,需要点击7次、跳过3个”限时高收益理财”弹窗——这体验像在菜市场找有机蔬菜,结果被小贩塞了满手转基因玉米。
他们的分析师团队很有意思:牛市时人均”十年经验首席”,熊市就变成”嘉宾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去年某篇阅读量10万+的研报被我抓包:所谓”独家数据”竟是对统计局公报的重新排版。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祖传秘方”烤鸭店,后来被曝光用的是超市冷冻鸭。
二、那些藏在免责条款里的魔鬼
和讯最诚实的地方可能是它的用户协议。仔细读过第17.3条吗?”本公司不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作出担保”。翻译成人话就是:”信我算你狠”。
我认识个私募朋友做过实验:同时用和讯、Wind、交易所原始数据做回测,结果和讯的某些历史报价居然有”平滑处理”痕迹——就像网红直播间的滤镜,K线都能给你磨皮。最讽刺的是,他们的投资者教育专栏天天强调”要看原始数据”。
三、韭菜的自我修养
说到底,问”和讯可不可靠”就像问”菜刀能不能杀人”——工具本身无罪,关键看谁在用、怎么用。我有两个血泪建议:
1. 把和讯当”信息集市”而非”真理部”。它的价值在于信息聚合,但任何标着”独家””内参”的内容,建议用证监会官网交叉验证,就像你不会单凭保健品广告就吞药丸。
2. 警惕”免费陷阱”。去年某大V爆料,和讯某些”免费策略”实为配合主力出货的烟雾弹。记住金融圈的潜规则:当你没付钱时,你自己就是产品。
(写完这段我看了眼手机,阿强又发来消息:”那篇分析删了,和讯刚出了澄清公告…”)
后记:投资界没有圣杯
五年前我在纽约见过彭博终端机,那个要价2万美元/年的铁盒子像个虔诚的苦行僧;而我们的金融信息平台,越来越像妆容精致的带货主播。或许问题的本质是:当投资咨询变成流量生意,任何平台的”可靠性”都成了薛定谔的猫——你不真正点开那个页面,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干货还是软广。
最后送句某对冲基金经理的醉话:”要是这些平台真能百分百可靠,他们早该自己闷声发财了,何必苦口婆心劝你开户?” 此刻窗外的陆家嘴霓虹闪烁,无数K线在云端跳舞,而我的微信提示音又响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