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醉间突然拍着桌子说:”咱们这市场啊,排名就是个玄学!” 我当时笑得把茅台都洒了——这话糙理不糙。你看啊,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券商都在发年度排名,那些花花绿绿的表格看得人眼花,但说实话,我总觉得这些排名跟实际体验之间,隔着一层毛玻璃。
记得2015年那波行情,某个常年排名前三的券商自营盘,在股灾里亏得妈都不认识。反倒是隔壁营业部有个老阿姨,靠着二十年来只买白酒股的土法子,账户净值翻了三十倍。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所谓的专业排名,到底在衡量什么?是赌场里运气最好的赌徒,还是真正能穿越牛熊的智者?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你看那些每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隔年大概率会掉到后半区。这就像小时候玩的抢椅子游戏,音乐停止时总有人要摔跤。我认识个基金经理,连续两年业绩前5%,第三年直接辞职开奶茶店去了。有次撸串时他跟我说实话:”排名压力比丈母娘催婚还可怕,为了短期业绩,不得不追热点调仓,最后把自己心态搞崩了。”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更是典型。某知名分析师去年还在报告里把光伏吹成”十年黄金赛道”,今年就改口说”产能过剩需要出清”。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大妈——黄瓜涨价时拼命进货,等烂在手里又开始哭天抢地。有时候觉得,咱们的评级体系是不是也该引入个”反向指标”权重?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排名价值。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隐形冠军”——比如某些常年徘徊在中游,但熊市回撤控制极好的固收+产品。就像打羽毛球,杀球凶的固然好看,但能永远不失误的才是真高手。可惜这类产品从来上不了热搜,毕竟稳健从来不如暴富来得刺激。
最近注册制改革后,我发现个新现象:以前看排名主要盯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些传统指标,现在还得加上”研发费用占比”、”专利数量”甚至”ESG评分”。有次调研某芯片公司,董秘拿着厚厚一摞认证证书跟我说:”我们现在排名不好看,但这些才是未来的门票。” 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的评价体系是不是也该升级了?
说到底,股市排名就像相亲时的条件列表——有房有车学历好,最后真正过日子的,反而可能是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能在你生病时半夜买药的人。或许我们应该少关注谁今天涨停了,多看看谁十年后还在这个市场上体面地活着。
哦对了,最后说个冷知识:A股三十年来累计涨幅最高的,既不是茅台也不是腾讯,是某个生产味精的上市公司——这大概是对所有排名游戏最幽默的讽刺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