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朋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推新三板项目,比劝人买P2P还难。”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这话糙理不糙。毕竟在2023年的资本寒冬里,提起新三板融资,很多投资人第一反应是划开手机假装接电话。
我经手过三个新三板定增项目,最魔幻的一个是某农业科技公司。创始人把BP做得像科幻小说,号称要用区块链养土猪,融资PPT最后一页赫然写着“预计三年后估值翻200倍”。结果尽调时我们发现,他们最核心的资产其实是某电商平台积攒的3万条土猪腊肉好评。你说荒唐吗?但当时真有两家机构抢着投,仿佛慢一步就错失了下一个拼多多。
新三板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应是中小企业的输血通道,现在却成了资本行为的显微镜。我见过年利润300万的企业被券商包装成“行业独角兽”,也见过真正有技术的公司因为不肯做数据美化,连续三年融不到一分钱。有个做工业传感器的老板跟我说:“现在上新三板就像参加化妆舞会,素颜的反而被赶出场。”
流动性困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很少有人敢说破:至少三成公司挂牌根本不是为了融资,而是给创始团队制造减持套现的通道。去年某家教育公司摘牌前突击分红1.2亿,比他们挂牌五年募资总额还多40%——这种黑色幽默每天都在上演。
但你说新三板完全没有价值?也不尽然。我认识某家做特种轴承的厂子,挂牌后虽然只融到800万,但靠着股改规范了财务流程,意外拿下了军工订单。老板私下跟我说:“这笔账算不清是亏是赚,就像被迫吃了三年健康餐,脂肪肝好了但快乐也没了。”
最近北交所的成立让很多人又开始躁动。有客户兴奋地问我是不是风口回来了,我反问他:“如果游泳池本身设计有问题,换再多的救生员有用吗?”某种程度上,新三板就像个叛逆期的孩子——你知道他本质不坏,但就是找不到正确的沟通方式。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融资市场的残酷美学从来都是:80%的钱最终会流向20%的玩家。新三板不过是把这种马太效应放大到了极致。那些真正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早就悟透了——挂牌不是终点,而是把自己扔进斗兽场的入场券。
临走时那个FA朋友嘟囔了一句:“你知道现在最魔幻的是什么吗?有些公司开始把融不到钱当成营销噱头,号称‘我们坚持不稀释创始团队股权’。”我们相视苦笑,这大概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心照不宣的行为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