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天天基金”APP里那抹刺眼的绿,忽然想起希腊神话里那位推石上山的苦命人。每早满怀希望地将资产总额的巨石推向净值巅峰,午后却又眼睁睁看它滚回原点——这哪里是理财,分明是一场数字时代的西西弗斯式苦役。
三年前初涉基金时,我曾天真地以为掌握了财富密码。当时白酒板块涨得正疯,连楼下便利店阿姨都能对着K线图指点江山。我把年终奖扔进某明星基金,第一个月收益就够买十斤车厘子自由。那时觉得巴菲特也不过如此,直到某天醒来发现收益栏的数字比小区封控期的菜价跌得还惨。
最魔幻的是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某只重仓虚拟地产的基金单日暴涨15%。我在咖啡厅偷听隔壁桌大学生讨论“数字土地稀缺性”,突然意识到基金市场早已沦为当代炼金术士的狂欢场。那些基金经理用PPT编织着区块链+AI+脑机接口的童话,而我们就跟中世纪买赎罪券的信徒没两样——明明知道是虚空画饼,却怕错过任何一个改命的机会。
现在我的持仓列表活像当代寓言集。某教育主题基金净值比双减政策前缩水68%,但基金经理季报还在强调“职业教育赛道潜力”;某医疗基金重仓的核酸检测概念股,现在日成交量还不够付上市公司电费。最讽刺的是那只冠名“碳中和”的产品,前十大持仓里竟藏着煤炭巨头——敢情所谓绿色转型,就是把挖煤赚的钱拿来种树?
我发现真正持续赚钱的只有基金公司本身。无论牛市熊市,管理费永远像地铁闸机般准时扣款。某次翻看条款才发现,就算基金净值跌穿发行价,每年1.5%的固定管理费照收不误。这让我想起茶馆里那句经典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或许我们都中了数字炼金术的蛊。明明知道追涨杀跌是韭菜标配,却总在深夜忍不住刷新净值;嘴上说着长期持有,看到自选基金飘红时仍会心肌抽动。上周和做量化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透露机构用的算法能提前0.3秒捕获散户交易痕迹——所谓智慧定投,在毫秒级战场里慢得像原始人投石索。
我的基金账户现在留着三只赔得最惨的基金当警示碑。每次想追热门赛道时,就点开看看-42%的收益率,比任何投资圣经都管用。有时候觉得这些数字像当代版守宫砂,记录着每次冲动决策时错付的信任。
昨天APP又弹出推送:“您关注的科创50指数距年内低点仅差5%”。我对着手机苦笑,想起百年孤独里那个反复熔铸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原来我们终日摆弄的基金账户,不过是数字时代的新型金属劳作,永远熔铸不出真正的自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