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二级市场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现在不买新能源股,就像2008年没买房。”我盯着杯中晃动的威士忌,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青海戈壁滩上看到的场景——数以万计的光伏板像银色向日葵般铺满荒漠,而当地牧民却还在用柴油发电机给手机充电。
这种割裂感一直伴随着我对新能源行业的观察。表面上,这是个充满确定性的赛道:政策扶持、资本追捧、技术迭代,每个故事都光鲜亮丽得像是精心打磨过的招股说明书。但当你真正掀开帷幕,会发现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身份认知危机。
以最近某龙头企业的财报为例:营收增长68%,股价却暴跌20%。市场给出的理由是”毛利率收窄”—这个冷冰冰的财务术语背后,实则是整个行业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的残酷现实。我认识的一位供应商曾苦笑说:”现在光伏组件的利润薄得就像青海湖的空气,看着通透,抓在手里却什么都没剩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技术路线的博弈。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iOS和安卓之争,现在光伏行业有TOPCon和HJT的路线厮杀,电池领域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的技术对决。某个深夜,某上市公司技术总监在电话里向我吐露:”我们其实是在赌国运,每条产线投入都是十亿量级,选错技术路线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这种焦虑很少出现在券商研报里,却是行业人士每晚失眠的真实原因。
有趣的是,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叙事正在发生微妙转变。去年大家还在追捧”产能规模”,今年已经开始讲”技术壁垒”;去年看重”市占率”,今年盯着”单瓦盈利”。这种转变像极了青春期少年的成长烦恼——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开始注重发展质量。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某家企业宣布跨界进军新能源时,股价总会先来一波狂欢。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com泡沫”,好像只要给公司名字加上”新能源”三个字,估值就能自动乘以系数。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刻薄:”现在养猪的、做服装的、搞房地产的都在转型新能源,你说这是产业升级还是集体行为艺术?”
当然,最让我困惑的是估值逻辑。传统能源股看PE,科技股看PS,新能源股呢?有时候被当作周期股,有时候被当成成长股,最近甚至开始讲”储能生态”的故事。某次策略会上,一位基金经理直言:”我们现在给某些标的的估值,三分靠财务模型,七分靠想象力。”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新能源”这三个字。它不仅是光伏板、锂电池和风力发电机,更是一场关于能源自主、技术革命和财富再分配的宏大叙事。就像一百年前的人们争论该用煤气灯还是电灯,今天的选择可能决定着未来五十年的能源格局。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又一家新能源企业IPO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投资的究竟是清洁能源的未来,还是又一个被资本裹挟的泡沫?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K线图的波动更值得深思。
(写完这篇文章时,窗外正下着雨。不知道那些光伏板,是不是也正在安静地享受着难得的休息时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