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望京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我们刚close了B+轮,估值差不多这个数。”其中一人用手指在雾气朦胧的玻璃窗上画了个圈。另一人立刻会意地点头,仿佛那圈里藏着什么宇宙奥秘。
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创业至上的时代,ABCD这些字母早已脱离了小学课本的范畴,变成了某种资本世界的密语。就像地下交易时的暗号,轻轻几个字母就能让懂行的人心领神会。
字母背后的权力游戏
表面上,融资轮次只是个简单的成长刻度:种子轮是婴儿学步,A轮是青春期躁动,B轮是成年礼,C轮是壮年扩张,至于D轮及以后——那往往意味着要么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要么就是陷入了某种尴尬的“成长陷阱”。
但真相往往更残酷。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做社交产品的团队,他们在B轮后明显陷入了某种“融资虚荣症”:为了下一轮的估值故事,不得不拼命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结果用户量上去了,留存率却惨不忍睹。这让我想起渔夫为了称重时多个几两,硬是给鱼灌沙子的荒唐场景。
某种程度上,融资轮次已经演变成了创业圈的“科举制度”。大家都在为了下一个字母等级而疲于奔命,却忘了最初为什么要出发。
资本的甜蜜陷阱
最讽刺的莫过于,融资越多,创始团队的话语权反而越少。我认识的一位CEO在完成C轮后苦笑着说:“现在公司每买一台咖啡机都要经过投资委员会批准。”资本这把双刃剑,在给你输血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写你的DNA。
特别是最近一年,随着资本市场降温,很多冲到D轮的公司陷入了尴尬境地——上市无望,并购嫌贵,继续融资又估值倒挂。就像玩跳格子游戏时一脚踩在线上,进退两难。
字母之外的生存智慧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套字母游戏的意义。去年遇到一个做工业物联网的团队,明明达到了B轮的规模,却坚持不引入机构投资。创始人说得很直白:“我要的是能一起啃硬骨头的战略伙伴,不是来催命的财务投资者。”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有时候,拒绝某个字母的诱惑,比盲目追逐更需要勇气。
说到底,融资轮次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兵器谱排名,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为了排名而练武。那些最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在恰当的时候拿到恰当的钱,然后忘记字母游戏,专心做该做的事。
下次再听到有人炫耀融资轮次时,也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所以呢?你的产品真的因此变得更好了吗?你的用户是否更幸福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字母表中的某个位置来得重要。
毕竟,商业的本质不是融资游戏,而是价值创造。字母会褪色,数字会过时,唯有价值永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