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他抿了一口冷萃,突然问我:“你觉得市场上最被滥用的指标是什么?”我没犹豫:“CCI呗。”他笑了,那种带着无奈和嘲讽的笑——后来我才明白,这笑里藏着多少被这个指标坑过的血泪史。
CCI,顺势指标,听起来多么高大上。教科书会告诉你,它是衡量价格偏离统计常态的利器,超过+100就是超买,跌破-100就是超卖。多简单啊,简单到让人怀疑——要真这么管用,为什么百分之八十的散户还在亏钱?
我得坦白,曾经我也是CCI的忠实信徒。2019年那个疯狂的科技股行情里,我靠着CCI的金叉死叉操作,账户一度翻了两倍。但你知道吗?最可怕的不是亏钱,而是错误的方法居然赚了钱。这种侥幸就像给你一把没校准的枪,虽然偶尔能打中目标,但更多时候会打中自己的脚。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去年特斯拉的那波暴跌。当CCI跌穿-120时,我像个捡便宜的赌徒全仓杀入,结果呢?账户又缩水了30%——那感觉就像在台风天里打伞,自以为有保护,其实毫无用处。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那些真正的交易老手,早就不看单一的CCI了。他们把它和成交量、波动率、甚至推特情绪指数混着用。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调色盘,单用蓝色画不出彩虹。某位对冲基金经理跟我说过:“指标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总想找一把万能钥匙。”
最近我观察到个有趣的现象:在算法交易盛行的当下,CCI的失效速度越来越快了。去年一个超卖信号能管用三五天,现在可能两小时就被量化资金吃干净。这就像玩猫捉老鼠,但老鼠都学会用GPS了,猫还靠着老地图抓瞎。
也许我们该承认,市场从来就不是个能靠单一指标破解的谜题。那些执着于寻找“圣杯”指标的人,本质上和在寺庙里求签的香客没什么区别——都是把命运交给某种神秘力量。真正的交易之道,或许在于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像接受上海春天突如其来的阴雨。
说到底,CCI只是个温度计,它能告诉你现在发烧了,但治不了病。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过度依赖某个指标时,往往已经成了指标的奴隶而不是主人。下次你再看到CCI信号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市场的真相,还是我想看到的幻觉?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起那位私募朋友最后说的话:“真正的指标不在屏幕上,在人的恐惧和贪婪里。”也许,我们该少盯会儿K线图,多照照镜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