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看他的理财组合,60%货币基金,30%定期存款,剩下10%买了点黄金ETF。他颇为得意地说:”这配置,雷打不动。”我看着年化2.3%的预期收益,突然想起去年在青海湖遇见的一个放羊大叔。
大叔指着漫山遍野的牦牛说:”城里人总在找不吃草能产奶的牛,我们牧民只知道——越是怕狼咬,越要把羊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
现代人的理财困境大抵如此。我们捧着手机比较哪个平台的七日年化多0.1%,却忘了真正的高收益从来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用认知落差换来的。
2018年比特币跌到3000美元时,我劝做外贸的表姐囤点现货。她捂着胸口连连摆手:”这玩意儿哪天归零了怎么办?”结果去年她却在6万美元高点冲了进去。你看,恐惧从来不会消失,它只会转移——从恐惧风险转移到恐惧错过。
最讽刺的是,那些天天盯着K线图的人反而赚不到大钱。我认识个杭州的私募经理,每天工作18个小时,年化收益还没楼下茶叶店老板娘高。人家就把现金流拆成三份:一份囤普洱中期茶,一份给相熟的紫砂匠人下订单,剩下的钱全砸在西湖边的体验茶馆里。”客人摸着温润的紫砂壶,喝着十五年陈的班章,自然愿意为溢价买单。”她说这话时眼角笑出的皱纹,比任何理财模型的曲线都生动。
不是说金融知识没用,但当所有人都在学习”资产配置”时,真正的超额收益恰恰藏在配置之外。就像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我一个做餐饮的朋友突然转型给隔离小区送预制菜包,三个月净利润抵过去三年。这算什么资产类别?教科书里找不到,但这才是活生生的”危机阿尔法”。
有时候我觉得,理财市场就是个巨大的认知狩猎场。机构用复杂模型收割散户,散户用技术指标互相收割,而真正的高手在收割所有人的认知偏差。他们像草原上的薮猫,专挑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出击——当大众因为恐惧集体抛售时,他们却在计算情绪衰竭点的折价率。
当然我不是劝谁都去当冒险家。但你真的甘心把血汗钱锁在年化3%的牢笼里吗?通胀可是个穿着隐形衣的小偷,每年悄无声息地撬走你2%的购买力。所谓”安全理财”,某种程度上就像把鲜肉存进冰箱——看起来没少,味道却一天天变差。
最近我开始把年终奖拆成”认知赎买基金”:报名参加半导体行业的闭门会议,付费咨询退役的跨境电商操盘手,甚至赞助地质大学学生的稀土勘探项目。这些钱可能打水漂,但只要有一个信息差被验证,回报率往往是几何级的。这哪是理财?这根本是在投资自己的认知边界。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推销”稳健高收益”产品时,不妨笑着反问:您说的收益,是指账面上的数字,还是真正能跑赢人性弱点的生存红利?
毕竟世界上最贵的理财产品,从来都不是银行发行的,而是由群体恐惧铸造的。当你敢于用理性剥离恐惧的外壳,里面露出的果核,往往刻着真正的财富密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退掉了某财富管理公司的VIP沙龙邀请,转而订了张去锂矿考察的机票。机舱里邻座正好是某新能源基金的首席分析师,十二小时的航程,我们用纸巾背面画完了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图——这大概是我今年收益率最高的一笔”投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