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坐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基金经理的对话。”这个季度的财报简直没法看,”其中一人搅动着冷掉的拿铁,”但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市场已经连惊讶都懒得惊讶了。”
这句话像根细针,轻轻刺破了我对资本市场的认知泡沫。我们是不是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衰退?不是经济层面的,而是投资者情绪上的某种集体性麻木。
让我说个真实的故事。去年秋天,我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连续三天净值暴跌后,突然给自己放了个假。不是去三亚晒太阳,而是跑到舟山的渔村住了五天。”我需要感受真实的价格波动,”他后来苦笑着对我说,”菜市场里大妈为三毛钱讨价还价的激烈程度,比我们交易室里的任何决策都更有生命力。”
这或许揭示了当下市场的某种病症——我们过度依赖冷冰冰的K线图,却忘记了所有曲线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恐惧与贪婪。就像现在热议的”量化交易革命”,表面上是用算法剔除人性弱点,但你真的相信那些深夜还在调整参数的工程师们,能完全摆脱自己潜意识里的偏见吗?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AI选股模型开始流行时,那些曾经被鄙视为”老旧”的技术分析派反而重新活跃起来。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这些人至少承认自己在做艺术而非科学——画趋势线时的那点主观判断,反倒成了市场上最后的人性痕迹。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特别说明问题。某知名电池企业发布超预期财报后股价反而下跌,分析师们众口一词归因于”利好出尽”。但如果你仔细翻阅股吧里的留言,会发现真正动摇信心的,是某个用户上传的车间视频:流水线上某个工位的操作员连续打了好几个哈欠——这种毫无数据支撑的细节,反而比所有财务指标都更具杀伤力。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基本面分析”。除了市盈率、现金流这些传统指标,是不是还应该测量管理层的微表情?评估董事会会议室咖啡的品质?(开玩笑,但也不完全是)当所有机构都在用同样的模型扫描同样的数据时,真正的阿尔法可能藏在某个供应商的抱怨里,或者研发人员朋友圈的某条吐槽中。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那个总被拿来当反面教材的案例——2021年某消费股爆雷前,其实有散户在调研时发现公司仓库的卷帘门生锈严重。”连大门都不愿维护的企业,怎么可能认真对待股东?”这个观察当时被专业投资者嗤之以鼻,现在回头看却比任何财务预警都精准。
当前的震荡市里,我反而建议各位偶尔离开行情软件,去参加几场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不是去听CEO念稿,而是观察他们回答尖锐问题时手指的小动作,注意高管们相互交换眼神的瞬间。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信号,往往比PPT上的增长曲线更接近真相。
资本市场永远需要故事,但真正值钱的故事从来不在正式公告里。就像我认识的那个重仓白酒板块的老先生说的:”我看财报只要三分钟,但会花三个小时琢磨董事长年轻时插队的地方——一个人年轻时经历过的苦难,决定了他在顺境时能有多克制。”
下次当你分析某支股票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这家公司明天从所有行情软件上消失,你还能说出投资它的三个理由吗?这些理由里,有几个是冰冷的数据,又有几个是带着体温的洞察?
(写完这些突然发现,我居然在教人们用非理性手段应对非理性市场,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黑色幽默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