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期货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苦笑:“你看这铜价,比我家孩子的情绪还不稳定。”这话让我愣了半天——谁说不是呢?这年头连金属都活成了戏精。
记得去年在智利参加矿业峰会时,有个当地矿工告诉我个趣事。他们矿井深处有块岩壁,老矿工都叫它“铜的脉搏”。每当国际订单增多,那块岩石的温度就会微妙升高,虽然地质学家说这是胡扯,但过去二十年居然真的应验过几次经济周期转折点。现在想想,这哪是岩石的脉搏,分明是全球资本的血温计。
铜这东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冷冰冰的大宗商品,又承载着太多人类叙事。2021年那波史诗级行情,表面上说是新能源需求爆发,但私下里几个交易员朋友透露,真正推波助澜的其实是某个中东主权基金在悄悄调整大宗资产配置——你看,沙漠里的资本决策,能让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红色数字跳起弗朗明哥。
我最困惑的是所谓“铜博士”的称号。经济学家总说铜价预示经济走势,但这两年完全不是这回事。一边是美联储加息加到手软,另一边铜价却在暗搓搓反弹。某私募大佬上个月饭局上吐真言:“现在看铜线图得配着地缘政治地图看”,比如某个非洲矿山突然停电,或者巴拿马运河水位下降两米,都比GDP数据管用。
真正让我毛骨悚然的是铜的金融化。去年亲眼见到某投行把铜仓单打包成衍生品,转手卖给养老基金当抗通胀资产——这操作堪比把钢筋水泥变成比特币。有个分析师醉后坦言:“现在交易的不是铜,是人们对电气化时代的焦虑指数。”难怪最近铜价波动比加密货币还野,毕竟现实世界比元宇宙更需要导电材料。
我最担心的是叙事泡沫。所有人都在赌电动车和电网改造,但谁还记得2014年那波“铜荒”惨剧?当时云南某贸易商囤了二十万吨现货,结果等来的是中国基建放缓,最后跳楼价抛售时,铜锭在仓库里都长了绿霉。历史不会重复,但经常押韵,现在新能源故事听着美妙,可万一…我是说万一技术路线突变呢?(比如室温超导真要实现了呢?)
有意思的是,小散户永远在猜大户牌局。认识个浙江大妈坚持看铜价炒A股,她的理论是“铜涨则经济热,该买周期股;铜跌则政策松,该炒科技股”。去年这策略居然跑赢90%的基金经理,但问她逻辑时她摆手:“哪有什么逻辑,我家做电缆三十年,铜价要是连涨三个月,国网订单电话肯定响得特别勤。”
站在2023年这个节点,我反而觉得铜市最可怕的不是波动,而是所有人都太相信自己预判的未来了。某个做空铜期货惨赔的私募朋友最近改行开面馆,临走前甩下一句:“你们以为在交易铜?不过是在交易自己对世界的误解。”
或许真正的铜市智慧藏在那位智利老矿工的话里——他摸着发热的岩壁说:“当所有人都听见同一种声音时,最好去听听岩石深处的沉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