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老张。他穿着皱巴巴的格子衬衫,面前摆着一台屏幕裂了的MacBook,正对着Excel表格抓耳挠腮。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看起来像失业程序员的中年男人,手里握着三家盈利的创业公司。
“知道吗?创业致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老张抿了口已经凉透的美式咖啡,”真正赚钱的人,从来不会告诉你他们是怎么赚的。”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我们这代人从小听着马云、马化腾的创业神话长大,总觉得只要有个好点子,再加上点运气,就能成为下一个亿万富翁。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了——有从大厂辞职的精英,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像老张这样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他们中真正赚到钱的,往往不是那些整天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的理想主义者,而是那些懂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主义者。
就拿老张来说吧。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一个特别”土”的项目——给三四线城市的超市做库存管理系统。没有AI,没有大数据,就是一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软件。”那些创业者整天想着颠覆行业,却不知道中国还有几百万家小超市在用纸笔记账。”老张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狡黠的光。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小李。他曾经开发过一个特别酷的AR应用,拿了投资,上了科技媒体,最后却因为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倒闭。现在他在做跨境电商,卖的是——你绝对想不到——宠物指甲刀。”至少这个能赚钱。”他苦笑着说。
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越是性感的项目死得越快,越是无聊的生意活得越久。你看那些真正赚钱的公司,有几个是在做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反倒是那些解决小问题的、满足基本需求的,往往能闷声发大财。
但这话说出来可能要得罪人。现在的创业圈太讲究”格局”和”愿景”了,好像不提几句”赋能”、”生态”、”颠覆”就不够高级似的。我认识一个投资人,他说现在看项目有个诀窍:BP(商业计划书)里高大上的词越多,项目死得越快。
当然,我不是说理想不重要。只是觉得,在谈理想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学会怎么活下去?就像老张说的:”先解决温饱,再谈情怀。”这话虽然不中听,但确实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靠创业致富的人,往往都不太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方法可能不够光彩——比如利用信息差,或者打政策擦边球;另一方面是因为,说实话,大多数创业成功都有运气的成分,而运气是最难复制的。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创业故事时,不妨多留个心眼。真正的致富之路,往往藏在那些没人愿意讲的细节里——比如怎么跟工商局打交道,怎么搞定难缠的供应商,怎么在资金链快断的时候咬牙挺过来。
这些,才是创业者们最该听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