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传感器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自动驾驶这行,不会讲故事的团队根本拿不到钱。” 这话让我立刻想起了驭势科技最新那轮融资——官方通稿写得天花乱坠,什么“城市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什么“车路云一体化生态”。但说实话,我看着那些华丽辞藻,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三年前我在深圳湾科技园蹲项目时见过驭势的人。他们当时在 demo 一个园区物流车,车速慢得能让旁边散步的老太太超车。工程师额头冒汗反复校准激光雷达,那种窘迫和今天新闻稿里“颠覆性突破”的自信简直判若两人。当然,技术会进步,但我怀疑资本追捧的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某种被精心包装的“未来叙事”?
驭势这轮融资背后藏着两个矛盾。第一是技术落地节奏与资本耐心的矛盾。自动驾驶喊了十年,真正能去掉安全员的场景依然屈指可数。我上个月在机场体验了某家的无人接驳车——遇到临时施工围挡时,车辆直接死机,最后需要人工遥控脱困。这种案例让我怀疑:我们是不是过早地把实验室级别的技术推向了复杂现实?资本要的是指数增长,但技术演进偏偏是线性甚至迂回的。
更讽刺的是第二重矛盾:越是强调“全栈自研”的公司,越依赖外部供应链。驭势宣传的自研算法当然亮眼,但他们的传感器用的是禾赛,计算平台依赖英伟达,甚至云服务还得抱阿里云大腿。这就像个自称厨艺大师的人,其实连切菜刀都是别人磨好的。当然产业链分工本无可厚非,但当所有玩家都在标榜“独家黑科技”时,行业里究竟还剩多少真正的差异化?
最近和投资人聊天时听到个说法:“现在投自动驾驶就像买彩票,赌的是谁能活到政策放开的那天。” 这话虽然刻薄,却点破了资本的真实心态——他们投资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牌照稀缺性。就像早年滴滴砸钱抢市场一样,现在自动驾驶赛道比的是谁能撑到监管开口子的时刻。但这种赌局最大的受害者或许是真正钻研技术的工程师们,他们的工作被简化为融资PPT里的几个数据指标。
我记得有次在技术沙龙听到个观点:自动驾驶可能永远需要人类监督员,就像飞机自动驾驶系统依然需要机长。这个观点当时被喷得很惨,但现在想想,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技术的边界。驭势们融资时总爱说“取代人类驾驶员”,但有没有可能更好的方向是“增强人类驾驶”?比如开发极端天气辅助系统,或者疲劳驾驶预警装置——这些技术更务实,也更急需。
融资新闻里不会告诉你的是,某家自动驾驶公司去年悄悄裁掉了30%的算法团队,转而招聘更多商务拓展。也不会提到他们在西部某个三线城市签的“智慧交通大单”,实际只是部署了5个智能路灯。这种现实与愿景的割裂,才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说到底,资本需要故事,技术需要时间,而市场需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这三者节奏根本不同步。下次再看到自动驾驶融资新闻,或许我们该多问一句:这次烧钱,是离落地更近了,还是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