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您获得国家创业贷款资格!”去年春天,我表弟阿强收到这条短信时,兴奋得差点把手机摔了。这个在城中村开了三年奶茶店的小老板,终于等来了”翻身”的机会。但半年后,当我看到他蹲在已经倒闭的店铺门口抽烟时,我才明白,国家递来的橄榄枝,有时候也会扎手。
创业贷款的温度与冰冷
不得不说,国家在扶持创业这件事上确实下了血本。我查过数据,光是2022年,全国创业担保贷款就发放了超过2000亿元。这些钱像春天的雨水一样洒向大街小巷,滋养着无数个像阿强这样的创业梦。但问题在于,雨水太多也会成涝。
阿强就是典型的例子。拿到30万贷款后,他立刻把奶茶店升级成了”网红风”,买了最贵的咖啡机,还请了抖音团队来拍宣传片。”反正钱是国家给的,不用白不用”——这种心态在创业者中出奇地普遍。但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这笔钱终究是要还的,而且往往带着利息。
审批的黑色幽默
更讽刺的是贷款审批本身。按理说,银行应该严格审核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这种审核常常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我认识的一个银行客户经理私下告诉我:”我们主要看抵押物,创业计划书?那东西写得再烂也能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能轻易拿到贷款,而真正有想法的创业者却被拒之门外。
记得有次陪朋友去申请贷款,工作人员第一句话就问:”有房产抵押吗?”当得知没有时,对方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审核标准,让创业贷款变成了”有产者的游戏”。
创业教育的缺失
最让我忧心的是配套教育的缺失。国家大方地给钱,却很少教创业者怎么花钱。阿强后来承认,如果当时有人教他做现金流规划,或者提醒他控制扩张速度,结局可能会不一样。但现在说这些已经太迟了——他的店倒了,还背上了20多万的债务。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创业扶持政策。他们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会强制要求创业者参加财务管理培训,甚至配备创业导师。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就像只给枪不给子弹,让创业者在商场上赤手空拳地搏斗。
一个危险的悖论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越是需要贷款的创业者,往往越缺乏还款能力;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创业者,可能根本不需要贷款。国家的好意,就这样在不完善的制度设计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见过太多像阿强这样的案例——拿到贷款时欢天喜地,还款时愁云惨淡。某种程度上,过于宽松的创业贷款正在制造一批”债务奴隶”,这显然违背了政策初衷。
可能的出路
那么,该怎么办?完全取消创业贷款显然不现实,但至少可以做几点改进:
1. 把审批重点从抵押物转向项目可行性,建立真正的创业评估机制;
2. 强制要求贷款接受者参加财务管理和商业运营培训;
3. 建立分级贷款制度,对首次创业者设置金额上限;
4. 引入创业导师制,让成功企业家指导新人避坑。
结语
国家创业贷款就像一剂强心针,用得好能救命,用不好反而会加速死亡。阿强现在去送外卖了,他说要先把债还清,再考虑二次创业。”下次要是还能贷款,我一定先把账算清楚再要钱。”这话听起来心酸,但至少说明他学到了教训。
创业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贷款更不是免费午餐。在伸手接过国家递来的橄榄枝之前,或许我们都该先问问自己:我真的准备好承担这份甜蜜的重量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