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大学城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了隔壁桌三个大学生的谈话。他们正在热烈讨论一个”颠覆性”的创业计划——校园二手教材共享平台。听着他们不断抛出”商业模式”、”用户痛点”、”流量变现”这些词汇时,我突然意识到:创业策划书,这个本该是商业思维的训练场,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大学生们集体表演的行为艺术。
一、那些被神化的创业神话
每个大学都流传着几个创业神话。张三学长靠卖手机壳月入十万,李四学姐的校园外卖平台被风投看中。这些故事像兴奋剂一样刺激着后来者的神经,却很少有人追问:这些成功案例中有多少是幸存者偏差?那些失败者的故事又去了哪里?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创业策划书:精美的PPT模板,高大上的商业术语,精心设计的财务预测曲线。但当你问起”为什么用户要选择你的产品”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更好”——这种空洞得令人发笑的答案。更讽刺的是,这些策划书往往连最基本的市场调研都懒得做,却敢号称要”改变行业格局”。
二、创业教育的悖论
现在的创业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我们教学生如何写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却很少教他们认识真实的商业世界。就像教人游泳却只在陆地上训练一样荒谬。那些评分标准更看重形式而非实质——有SWOT分析就能得分,至于这个分析是否准确?没人关心。
我记得帮一个学弟修改创业策划书时的情形。当我指出他的成本估算过于乐观时,他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说过创业计划书要展现信心,写得太保守反而不好。”这种鼓励盲目乐观的教育,不是在培养创业者,而是在制造一群商业妄想症患者。
三、被忽视的创业本质
真正的创业从来不是写出来的。我认识的一个真正成功的校园创业者,他的起步是在宿舍楼里卖泡面——没有华丽的PPT,没有天使轮融资,有的只是对同学需求的敏锐观察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讽刺的是,这样的创业者往往在创业大赛中铩羽而归,因为他们的方案”不够创新”、”不够性感”。
创业策划书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强迫创业者系统思考的过程。但现实中,它变成了一个可以套路化的写作练习。就像我那位学弟说的:”网上模板那么多,改改数据就能用。”这种态度下产生的策划书,除了浪费纸张还有什么意义?
四、一个异端的建议
也许我们应该停止鼓励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创业者,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科学家一样。与其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创业策划书,不如教会学生如何识别真正的商业机会,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这些才是创业者真正需要的能力。
下次当你准备写创业策划书时,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了解这个行业吗?我的方案解决了什么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失败了,我能承受后果吗?诚实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比写出完美的策划书更重要。
毕竟,商业世界不会因为你的PPT做得漂亮就对你网开一面。那些被创业神话冲昏头脑的大学生们,是时候从集体幻觉中醒来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