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场景引入)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收到一封来自前学员的邮件——这位曾被我”辅导”过的90后创业者,用三千字讲述了他的公司如何从估值过亿到一夜崩盘。邮件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师,您当年说的那句’快速试错’,我可能理解错了。”
这让我盯着屏幕发了好一会儿呆。
一、导师认证:谁有资格定义”正确”?
某创投机构最近发布的创业导师白名单里,赫然列着三类人:成功退出者、知名企业高管、高校教授。这标准合理得让人生疑——就像用米其林标准评选路边摊,骨子里透着股精英主义的傲慢。
我认识一位做社区团购起家的阿姨,大字不识几个,却带出了7个年流水千万的徒弟。她的”管理智慧”是:”看见小伙子们熬夜,就煮一锅姜汤挨个敲门。”这种土办法,恐怕永远进不了官方认证体系。
管理办法的悖论在于: 我们试图用标准化流程管理最不可标准化的”经验传递”。就像给野马套上GPS导航,还要求它按预定路线奔跑。
二、”幸存者偏差”制造机
(个人观察)
五年前我参与过某孵化器的导师匹配系统设计,当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创业者总爱选择”连续成功者”当导师,但这些导师的方案失败率反而比”失败过三次以上”的导师高出23%。后来才明白——没经历过重大挫折的导师,往往把运气包装成了方法论。
最危险的导师是那些把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成功,抽象成普世真理的人。他们像拿着过期地图的向导,却坚信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三、警惕”知识付费型”导师关系
(虚构但真实的案例)
某知识付费平台的头牌导师,课程大纲永远在教人”如何三天搞定投资人”。但据我所知,他最近三个项目都停在BP阶段。这种把辅导变成表演的行为,本质上是在用创业者的焦虑情绪套现。
好的导师关系应该像老中医坐堂——要望闻问切,要定期复诊,最重要的是敢说”这病我治不了”。可惜现在的管理办法里,从没规定导师该什么时候说”我不知道”。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
(反直觉观点)
与其费心管理导师,不如重点管理”反导师”:
1. 强制披露失败案例(就像基金披露亏损项目)
2. 设置”冷却期”——刚失败的企业家半年内不得担任导师
3. 建立导师”副作用”清单:”我的建议可能导致______风险”
(行业黑话活用)
说到底,创业辅导不该是VC圈的”资源置换游戏”,而需要点”人间清醒剂”。那些把”赋能””闭环”挂嘴边的导师,往往自己公司的现金流都快形成”死环”了。
尾声
收到那封邮件的第二天,我约那位学员喝了顿大酒。酒过三巡他说:”现在想想,最缺的不是方法论,是有人早点告诉我’别学那些PPT造车的套路’。”
临走时我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所有号称百试百灵的管理办法,不是骗局就是幻觉。”这大概是我能给的,最真诚的导师建议了。
(留白式结尾)
窗外霓虹闪烁,某个创业咖啡馆里,应该正有新的导师在说:”要复制我的成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