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陈喝咖啡时,他又提起了那桩糟心事——EB-5申请被卡在排期里整整四年,前后砸进去90万美元,连个绿卡的影子都没见着。他苦笑着说现在最怕接到中介的电话,每次不是让补材料就是要加钱。”你说我这算投资还是赌博?”他搅动着冷掉的拿铁,眼神里满是自嘲。
这种故事在华人圈里太常见了。很多人把投资移民想象成用金钱兑换绿卡的自动售货机——投币,选择商品,等着出货。但现实更像是参加一场规则随时会变的赌局,庄家永远是赢家。我记得2019年那次政策突变,最低投资额一夜之间从50万飙到90万,当时有多少人的计划被打得粉碎?那些靠着家族积蓄想搏一把的中产家庭,突然发现赌桌的入场费翻了个跟头。
最讽刺的是所谓”创造就业”这个核心指标。我参观过某个EB-5项目的宣传会,PPT上金发碧眼的模特举着”欢迎中国投资人”的牌子,背景是PS得过分蓝天的迈阿密海滩。项目经理滔滔不绝地说着就业乘数效应,但当我问起具体岗位审计报告时,他的笑容突然就变得像过期奶油一样僵硬。后来才知道,那家号称要建度假村的公司,最后用投资人的钱买了三台扫地机器人——这也算”创造科技就业岗位”?
不是说要全盘否定这个通道。我认识一位苏州的医疗器械商老吴,他真把工厂搬到了俄亥俄州,雇了17个当地工人。但这样的人太少见了,更多人是被中介的话术裹挟着,陷入”投资-等待-续签-再等待”的死亡循环。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专业的EB-5律师收费比离婚律师还贵,因为他们卖的不是法律服务,而是希望这种奢侈品。
最近TikTok上流行起”EB-5失败者联盟”的话题标签,那些穿着睡衣在公寓里拍视频的申请人,用黑色幽默讲述着自己如何从成功人士变成移民局的提线木偶。有个女孩举着计算器边哭边算:”864天,每小时我的投资贬值2.3美元,比Uber司机赚得还少。”这种民间智慧比任何官方指南都来得刺骨。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投资”这个词的本意。它不该是购买身份的代金券,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交换——用资金换机会,用技能换发展,用文化换融合。当某个项目把80%的预算花在在中国办招商酒会而不是实际业务开发时,这场交易的天平早就倾斜得令人心慌了。
老陈最后说了句让我愣住的话:”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签证公告板,像不像当年在厂里等着看领导心情决定发不发奖金?”他笑的比哭还难看。金钱确实能买来通往美国的门票,但没人告诉你这场演出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