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厮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知道吗?我最近找了个私募,年化能到18%。”我一口啤酒差点喷他脸上——都2023年了,怎么还有人信这种鬼话?
说起来挺有意思。十年前我在投行做尽调,有次去某号称管理百亿的私募查账。老板办公室比足球场还大,红木桌上摆着镀金招财猫。但问到托管账户细节时,财务总监突然开始冒汗,借口说托管行今天系统升级看不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压根没把投资人的钱单独托管,所有资金都混在同一个账户里炒期货。
这事让我落下病根——现在听到”托管人”三个字就条件反射地想查户口。你说奇怪不,明明证监会2018年就要求私募必须托管,但去年某爆雷案里,托管银行居然直到产品违约前一周,才发觉底层资产早被管理人偷偷置换成了自家关联公司的垃圾债。
有时候我觉得,托管人就像婚礼上的证婚人,仪式感十足却拦不住新人各玩各的。某股份制银行的朋友私下吐槽,他们托管部人均管着30只产品,光核对申购赎回数据就够呛,哪还有精力穿透三层去看底层资产真不真。更讽刺的是,托管费通常只有管理费的十分之一,却要承担近乎同等的法律责任——这买卖划算得让人心酸。
最近AI炒股闹得欢,我倒觉得不如让区块链当托管人。至少链上每个token流动都看得见,比某些银行每月寄来的、字迹模糊得像医嘱的托管报告靠谱多了。不过这话可别让银保监的朋友听见,上次提这茬时,对方的表情活像被我抢了年终奖。
说到底,托管这行当最吊诡的地方在于:投资人付钱请托管人盯着管理人,托管人赚着管理人的介绍费,管理人拿着投资人的钱折腾——完美的三角悖论。就像让超市保安监督收银员,但保安的工资是收银员发的。
老王最后还是投了那家私募,据说托管方是某知名城商行。”银行总不会骗人吧?”他咬着烤串嘟囔道。我默默给他倒了杯酒,想起去年那家被罚没700万的”知名城商行”托管部。霓虹灯在玻璃杯上折射出迷离的光,像极了资管新规里那些永远在打补丁的条款。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