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新加坡滨海湾的露天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投行人士正激烈争论着是否该重仓越南的科技股,其中一人突然放下咖啡杯说:“我们总是追逐下一个热点,却忘了问问自己——这些市场真的需要又一家超级应用吗?”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也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集体狂热。当“亚太”成为投资界最时髦的标签时,那些闪烁着霓虹灯的数字和图表背后,是否有人真正在意过曼谷小巷里传统工匠的叹息?我上个月在清迈拜访过一位做了四十年银器的老师傅,他的订单被跨境电商平台压到只剩十分之一。“他们说要数字化改造,”老人苦笑着用锉刀打磨着鸢尾花图案,“可是机器压出来的花纹,永远缺少温度。”
这让我想起令人不安的悖论:我们一边高喊要扶持本土创新,一边却用硅谷的估值模型丈量一切。某个专注东南亚的基金合伙人私下告诉我,现在雅加达的初创企业路演,PPT模板和帕罗奥图的初创公司如出一辙——同样的增长曲线,同样的市场渗透叙事,甚至连字体都统一用Helvetica。这种诡异的标准化,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亚太地区最珍贵的多样性。
我不禁怀疑,我们对“增长”的痴迷是否正在摧毁真正的价值创造。当越南河内的程序员加班到凌晨只为满足投资者的季度预期,当首尔的美容初创公司被迫每周推出新品追赶流量算法,这些被资本催熟的繁荣,到底能沉淀下什么?有位在首尔做风投的朋友醉后吐真言:“我们现在不是在投资企业,是在给数据怪兽投喂饲料。”
但另一方面看,这片大陆始终蕴藏着令人惊叹的韧性。去年菲律宾台风季,我目睹当地农民用区块链技术追溯受损椰树林的保险理赔,那些被吹倒的树干上挂着防水二维码,扫进去能看见每棵树的种植记录和投保信息。这种土洋结合的智慧——既扎根于土地又拥抱技术,才是亚太投资最迷人的底色。
或许该换个视角了。比起追逐那些被过度包装的“独角兽”,那些在清迈坚持手工染布的作坊、巴厘岛用火山岩建造可持续酒店的建筑师、甚至香港深水埗还在维修老式收音机的师傅,他们缓慢而坚定的生存哲学,反而暗合长期主义的真谛。毕竟真正的投资,不该是数据的狂欢,而是与时间的共谋。
此刻窗外又掠过一架飞往胡志明市的航班,机翼下载着新一批寻找财富的梦想家。而我突然想起清迈老师傅最后说的话:“树木生长需要年轮,为什么你们总觉得钱能买来时间?”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亚太投资者在深夜叩问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