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馆,我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在争论。他们正在为新成立的产业基金取名,一个坚持要带”寰宇””资本”这类宏大词汇,另一个则嘟囔着”现在这种名字在证监会备案时都要被多问三句”。我搅拌着冷萃咖啡的冰块,突然意识到——产业投资公司的命名早就不再是简单的品牌设计,而成了资本世界的权力密码学。
记得2018年帮朋友调研某省国企混改项目时,我发现了个有趣现象:但凡带着”新时代””新征程”字样的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都带着某种神秘的数字组合——不是带着一连串8,就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特定数额。这哪是取名?分明是在用摩斯密码向特定圈子传递信号。就像老北京茶馆里茶碗盖的特定摆法,外人看着是喝茶,内行看到的却是江湖暗语。
现在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刻意”去精英化”的命名趋势。去年在杭州遇到的”藕舫投资”,创始人狡黠地说这名字取自浙大老校长竺可桢的字——既要让老百姓觉得亲切,又要让学界圈层心领神会。这种命名策略像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明面上画着圣经故事,暗地里藏着赞助人的家族徽章。
不过说真的,最近某些名字已经开始让我生理不适。特别是那些把”碳””绿””量子”堆砌在一起的,活像把超市货架上的热门标签全都撕下来贴脸上。某家号称专注ESG的投资公司,名字里带着”青城”,办公室却连分类垃圾桶都没有——这种命名上的行为艺术,简直比当代艺术展上那些看不懂的装置还荒诞。
或许我们应该向明清票号学习。日升昌、蔚泰厚这些老字号,哪个不是把经营哲学熔铸在三个字里?现在倒好,满大街的”XX资本控股集团”,听起来气吞山河,查实缴资本可能还不够买陆家嘴一个卫生间。有次我故意把某家名字霸气的机构简写首字母连起来,结果拼出了”SBVC”——这倒是意外诚实的黑色幽默。
命名焦虑本质上暴露了产业资本的identity crisis(身份焦虑)。当一家公司需要靠名字来彰显实力时,就像中年男人非要穿潮牌卫衣证明年轻力壮。真正有底气的,反而敢像上海那家”腌笃鲜投资”一样,用本帮菜名坦然示人——据说他们LP会议真的提供咸肉笋汤,资金退出率反而比那些名字唬人的机构高15%。
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某家专注半导体检测设备的基金取名”晶微”。没有宏大叙事,却精准戳中技术人的浪漫情怀,像颗精心切割的钻石,每个切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这种命名哲学或许预示着产业投资正在回归本质:与其在名字里堆砌宇宙,不如专注打磨微观世界的精度。
该重新加热我的咖啡了。或许下次再听到有人讨论公司命名,我会建议他们先玩个游戏:把拟好的名字念给门口保安、菜场摊主和幼儿园小朋友听,如果这三类人都能准确复述且不皱眉头,那这个名字才算过了第一关——毕竟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能让普通人记住本身就已经是种稀缺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