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老友喝酒,聊到前阵子某家被前海母基金投过的AI公司又融了B轮。朋友抿了口威士忌,突然冒出一句:”你说这些政府背景的母基金,到底是真能培育出独角兽,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政策表演?”
这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毕竟三年前,我参与过某个智能硬件项目,差点就拿到了前海母基金的子基金投资——最后卡在技术落地时间表上不了了之。现在回想起来,或许该庆幸当时没被选中。
前海母基金确实带着某种光环效应。1600亿的规模,国资背景背书,光是出现在投资方列表里就能让后续融资估值上浮20%。但有意思的是,我观察过他们2020年投的12个泛科技子基金,真正跑出超额回报的只有3个——这个数字甚至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决策逻辑。某次路演时,对方投资总监反复追问我们”能否在三年内带动上下游企业落户前海”,反而对技术壁垒的提问停留在表面。后来才想明白,母基金本质上承载着区域招商引资的使命,财务回报可能只是KPI的一部分。这种双重目标就像让足球运动员同时计分和打扫球场,难免顾此失彼。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特别偏爱”硬科技”标签,但对硬科技的理解却停留在半导体、新能源这些热门赛道。去年某家做量子计算纠错算法的团队,因为没法用三句话说明白市场空间,连投委会都没见着。反倒是某个包装着”元宇宙解决方案”的VR游戏公司,靠着漂亮的概念PPT拿到了额度。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保守的创新”或许正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缩影。前阵子看到他们开始布局合成生物赛道,投资条款里却要求必须在前海设立研发中心——就像给野马套上缰绳的同时又期待它日行千里。这种矛盾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盆景:被铁丝固定出的优雅形态,终究少了些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当然也有例外。去年某个工业软件项目在他们的撮合下,竟然真的和深圳国资委下属制造企业达成了试点合作。这种产融结合的深度服务,确实是市场化基金难以提供的附加值。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案例有多少可复制性?就像用特供茅台的成功经验指导全民酿酒,难免要出问题。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某些子基金开始把前海母基金的投资当作”信用抵押”,去撬动其他LP的跟投。这倒开辟了新思路——或许母基金最大的价值不在钱本身,而在于那个红色公章带来的增信效应?就像古玩市场的鉴定证书,东西真假另说,但有了证书总能卖得更贵。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始终在用错误的尺子丈量这类基金。就像要求公园里的观光车去跑越野赛道,本质上是个定位错位的期待。当资本被赋予太多非商业使命时,那些关于回报率的讨论,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注脚。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