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不再只是银行:浦发与我的几次“意外邂逅”
说实话,我对银行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必要但乏味”的阶段——直到几次和浦发银行的“意外邂逅”改变了我的看法。
第一次是在2018年,我因为一笔跨境业务不得不频繁接触浦发的国际业务部。那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银行,在处理跨境业务时的灵活度竟然不输外资行。我记得那个客户经理笑着说:“我们其实早就不是您想象中的’老派银行’了。”这话当时听着像套话,后来才发现他们确实在玩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参加的一场金融科技论坛。浦发的一个技术负责人私下聊到,他们正在尝试把区块链技术用在供应链金融上,这听起来很时髦对吧?但他说了句大实话:“现在的痛点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怎么让那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们愿意用。”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银行数字化转型最难的部分根本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改变人的认知和习惯。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到一个有点矛盾的现象:浦发一边在大力推数字化,一边却又在强化线下网点的体验。上个月我去他们新开的那家智慧网点,里面居然有咖啡吧和图书角,看上去更像一个文创空间而不是银行。这让我怀疑:在所有人都往线上挤的时候,这种“逆流而上”的策略到底是不是明智?但换个角度想,当所有服务都能在手机上完成时,线下网点存在的意义也许就不再是办理业务,而是成为品牌体验的载体——这种思路倒是很上海。
说到上海,浦发身上那种“海派气质”确实很明显。不像一些北方同行那样保守,也不像南方某些银行那样激进,它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上。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定位反而成了它的优势——既能有创新试水的空间,又不会太过冒险。但这种平衡术能玩多久?我表示怀疑。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太过中庸可能会错失良机。
最近和一位在浦发工作的朋友吃饭,他说了一句让我深思的话:“我们现在最担心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那些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的科技公司。”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想,当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深入人心,银行如果还只把自己当作“存贷汇”的机构,那确实危险。
所以在我看来,浦发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正在尝试重新定义“银行”这个词的含义——从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这个转型过程必然充满磕绊,比如我听说他们的开放银行平台虽然理念先进,但推广起来并不容易。不过这种尝试本身就值得肯定,毕竟在这个时代,不进化就意味着被淘汰。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对银行的期待本身就该改变了。它不再应该是个冷冰冰的金融机构,而更像是生活中的“财务伙伴”。浦发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伙伴?我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