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里遇到了老陈。他眼睛布满血丝,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共享经济”、”区块链”、”元宇宙”这些热词。这位前大厂程序员苦笑着对我说:”现在创业,好像除了这些,就没别的路可走了。”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情景。那时候,我也像老陈一样,疯狂追逐着每一个风口,结果呢?我的”共享雨伞”项目在烧光200万后,成了朋友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创业的悖论:越热门的赛道越危险
创业圈有个奇怪的悖论:越是人声鼎沸的赛道,死亡概率越高。记得2017年共享单车大战时,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说过:”当你看到街上的清洁工都在讨论某个创业项目时,这个领域基本上已经完蛋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统计,90%的创业失败不是因为创意不好,而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我们总在寻找”下一个大趋势”,却忘了最朴素的商业真理: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我现在的创业项目很”土”——帮县城里的夫妻店做数字化改造。没有PPT里那些炫酷的名词,但每个月都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上周,安徽一个杂货铺老板王姐跟我说:”你们那个库存管理系统,让我少丢了30%的货。”这种反馈,比任何融资新闻都让我踏实。
被忽视的金矿:普通人的痛点
创业圈有个怪现象:我们总是盯着那些”高大上”的领域,却对身边最普遍的痛点视而不见。去年我做过一个小实验:记录下自己一周内遇到的所有不便。结果发现,最让我抓狂的竟然是——找不到靠谱的家电维修工。
这让我想起日本”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的故事。在战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没有去追逐什么高科技,而是解决了”如何快速吃上一碗热面”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今天,全球每年消费的方便面超过1000亿包。
我们身边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
– 城市独居青年如何吃得健康又方便?
– 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如何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
– 小商家如何对抗巨头的挤压?
这些问题看似平凡,但市场规模往往大得惊人。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创业项目,通常不需要烧钱抢市场,因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创业者的”近视眼”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业者往往有两种”近视”。
一种是”技术近视”——总觉得非得用最新最酷的技术才行。记得我见过一个团队,硬要把区块链技术用在社区菜市场的结算系统上,结果当然是一地鸡毛。
另一种是”硅谷近视”——盲目模仿硅谷模式。但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分层之复杂远超美国。在深圳行得通的模式,在成都可能就水土不服。
我现在的合伙人老李有个理论:在中国创业,要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先深入目标市场生活一段时间,感受真实的痛点,而不是坐在写字楼里空想需求。
逆向思维的价值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颠覆”时,或许”改良”才是更好的选择。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说过:”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常识的重新审视。”
我特别欣赏的一个案例是”得到”App。在知识付费领域,他们没有去追逐直播、短视频这些热门形式,而是回归最本质的内容质量。这种”反潮流”的选择,反而让他们在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
创业五年,我最大的感悟是:最好的创业方向,往往是你最熟悉、别人却最忽视的领域。就像我的一个做餐饮的朋友,专攻写字楼里的早餐配送,现在每天能卖出5000份套餐,利润率比很多”高科技”创业项目都高。
写在最后
凌晨的咖啡馆里,我给老陈倒了一杯咖啡:”与其追风口,不如找找那些让你爸妈头疼的问题。”他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合上了写满热词的笔记本。
创业能做什么?或许答案不在各种行业报告里,而在我们每天经历的那些小烦恼中。下一次当你为某个生活琐事皱眉时,不妨多想一想——这可能就是下一个百亿市场的入口。
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哪怕只是好那么一点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