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坐在陆家嘴某券商的VIP室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上证指数,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开户时的场景——那时交易大厅里挤满了拿着纸质交割单的中年人,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亢奋的期待。如今,虽然大理石大厅里只剩下智能投顾机器的冷光,但人们眼中那种渴望快速致富的焦灼,似乎从未改变。
一、政策市的悖论
监管层最近又在喊”稳中求进”,这话听着就像医生对绝症患者说”多喝热水”。我认识的老王——一个二十年股龄的退休工程师——上个月清空了所有银行股,理由让人啼笑皆非:”每次新闻联播说’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我的账户就要缩水百分之五”。这种民间解读虽然粗糙,却道出了个荒诞现实:我们越是强调”稳定”,市场越像惊弓之鸟。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每当出台利好政策,机构投资者第一反应不是进场,而是计算什么时候撤退最合适。就像去年科创板降低门槛时,某私募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这就像餐厅突然免费续杯,要么是东西快馊了,要么是准备涨价的烟雾弹。”这种集体性怀疑主义,让再好的政策都像打在棉花上。
二、技术分析的巫术化
现在满大街都是举着MACD金叉死叉说事的”老师”,搞得炒股像在跳大神。我试过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短期走势,结果发现当准确率超过55%时,就会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黑天鹅事件——就像市场故意和算法作对。最讽刺的是,某次模型提示强烈买入信号后竟突然死机,重启后发现是物业维修切断了备用电源。你看,就算AI算得出财报数据,也算不到电工什么时候拉闸。
真正赚钱的往往是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者”。认识个90后女生专买ST股,她的理论是:”就像逛二手市场,越是人人嫌弃的破碗,越可能是漏网的官窑。”这种赌徒逻辑让人捏把汗,但去年她居然靠这个买了保时捷——虽然我怀疑哪天监管的铁锤落下,这车怕是要抵押给法院。
三、情绪周期的宿命感
观察散户行为特别像看群体心理学实验。春节前后必然有”红包行情”的自我实现预言,每到季度末就集体患上”业绩恐丑症”。最典型的是某医疗股暴雷时,股吧里有人发帖:”已经亏了首付,不如再押上彩礼钱搏反弹”,后面跟帖居然全是”兄弟带我”。这种荒诞的悲壮感,比任何小说都魔幻。
我自己也栽过跟头。2020年追涨半导体,明明知道估值泡沫快破了,但看着邻居天天晒盈利截图,最后还是没忍住冲进去——结果完美接盘。现在想来,当时根本不是理性决策,而是怕错过暴富列车的焦虑在作祟。这种情绪传染病,什么技术指标都预警不了。
尾声:在赌场与教堂之间
有时候觉得A股像个精神分裂患者:上午还在价值投资的圣殿里祷告,下午就钻进技术分析的赌场掷骰子。或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那种以为能找到”必胜法则”的妄念。就像我认识的那个破产的游资大佬说的:”当你觉得自己悟道之时,正是市场准备收割你的镰刀磨得最锋利的时刻。”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券商短信,提醒我某持仓股已触发预警线。看,市场的讽刺永远比文字更及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