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买了某大行的“尊享理财计划”,年化收益5.2%。“比余额宝强多了,关键是银行出的,靠谱!”他呷了口茶,眼神里透着精明。我盯着杯中浮沉的茶叶,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某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部帮他们做系统合规审计时,在服务器日志里看到的那些密密麻麻的“非标资产”投资记录。
人们总习惯把银行理财和基金混为一谈——毕竟都要从我们口袋里掏钱去投资,最后承诺还本付息或分红。但若真把它们等同看待,恐怕就像把瑞士军刀和手术刀都称为“刀具”般草率。银行理财的本质是“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表外业务,而基金则是“信托-受益”模式的标准化证券投资。这个区别看似咬文嚼字,却像暗流般决定着我们的钱最终流向何处。
我记得审计时发现某款“稳健增值理财”的实际资产池里,竟藏着某三线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这些被包装成“非标资产”的债权,像俄罗斯套娃般被层层嵌套进理财计划——银行用资金池模式玩着期限错配的游戏,用新投资者的钱兑付旧投资者的收益。这种操作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总拆东墙补西墙的鱼贩,不同的是银行用大理石厅堂和西装革履给风险穿上了礼服。
反观公募基金,每天净值像心电图般公开跳动。虽然也会踩雷(去年某知名基金踩中地产债的惨剧还历历在目),但至少韭菜们死得明明白白。而银行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这个精妙的文字游戏——既不是承诺也不是预期,像极了暧昧对象那句“我可能周末有空”,留足了进退空间。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确实在公募化转型,但基因里的惯性仍在暗流涌动。上周某银行客户经理向我推荐“类货基理财”时,刻意模糊了它与货币基金在流动性管理上的关键差异——T+0.5的赎回机制被轻巧地说成“和余额宝一样方便”。这种话术像包着天鹅绒的钝器,温柔地击碎投资者的风险感知。
最讽刺的是,当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后,他们发行的产品本质上已是公募基金,却仍享受着母行的信用背书红利。投资者看着熟悉的银行logo,潜意识里仍觉得有国家信用托底。这种认知偏差像慢性毒药,让市场纪律在温情脉脉中慢慢瘫痪。
老王最终还是没有听劝,他说:“银行总不能砸自己招牌吧?”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那位鱼贩——去年冬天他终于拆不动墙了,摊位上贴着的“店面升级”告示,在寒风中哗啦作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