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去年冬天在上海某创业咖啡馆里偶遇的那一幕。两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对着电脑屏幕唉声叹气,屏幕上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里,跳动的数字像一群躁动不安的困兽。”又黄了一家”,其中一人苦笑着把电脑合上,”投资人说我们的市场规模测算太保守——哈,难道要把全中国14亿人都算成目标用户才行?”
这种荒诞感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我。不知从何时起,融资总需求这个本该严谨的财务概念,演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吹牛竞赛。最魔幻的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地在玩这个游戏——创始人需要编织足够性感的故事换取入场券,投资人需要相信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决策的英明。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笔下那个看不见的城市,每个人都踮着脚尖行走,生怕踩碎别人精心搭建的玻璃城堡。
真正令人窒息的是资本的审美霸权。当所有投资人都在追逐”平台型””生态化””颠覆式”的项目时,那些老老实实做垂直领域、追求稳定现金流的创业者反而成了异类。我认识一个做工业轴承物联网的老工程师,技术专利握了一打,年利润稳定增长,却连续三年融不到钱。投资经理的拒绝话术出奇一致:”赛道不够性感””缺乏爆发性想象空间”。真是讽刺,当所有人都在寻找下一个独角兽时,却没人愿意给一匹勤恳的骏马喂食草料。
融资额度正在异化成创业公司的兴奋剂。上周参加某个Demo Day,听到95后创始人面不改色地宣称”Pre-A轮需要5000万用来验证商业模式”,我差点把咖啡喷在PPT上。什么时候开始,验证商业模式需要烧掉半个小目标了?更可怕的是在场投资人居然频频点头——仿佛金额不够大反而显得项目不够格。这种集体性的数字膨胀,像极了超市里被注射激素的蔬菜,光鲜亮丽却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融资的本质。融资不是终点,而是让价值创造加速的催化剂。但现在的创投圈似乎本末倒置了——拿到融资成了终极KPI,至于业务本身?反正下一轮投资人会帮忙圆谎的。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最后接盘的不是二级市场韭菜,就是被996榨干的年轻员工。
有时候我会恶趣味地想象:如果把所有创业BP里的”平台””生态””颠覆”替换成”做生意”,把百亿市场规模的预测直接砍掉两个零,这场资本游戏还能玩得下去吗?也许到那时,我们才能看见谁在裸泳,谁真正穿着泳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