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打开交易软件时,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老交易员。他搅拌着冷掉的拿铁说:”现在的年轻人看盘,像在刷短视频——手指一滑就决定百万资金的去向,连五分钟的耐心都没有。”
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你看今天创业板那个深V反弹,盘中跌穿2000点的时候,恐慌性抛售的买单厚度还比不上网红奶茶店的排队长度。但有意思的是,北向资金却在悄悄扫货——这让我想起台风天逆流而上的鱼群,明明知道要撞得头破血流,却偏要赌风暴眼里的氧气更充足。
我有个不太成熟的观点:或许我们都被”技术分析”绑架了。那些金叉死叉、MACD背离,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区别——当足够多人相信时,谎言就成了真理。就像上周某券商首席在3000点高喊”黄金坑”,结果自己管理的产品悄悄降了仓位。这行业最讽刺的是,真正靠炒股发财的分析师,往往靠的是卖课而非交易。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特别有意思。宁德时代从400跌到150时,所有研报都在说”产能过剩”,等反弹到200又变成”格局重塑”。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外婆总说”菜场里最新鲜的蔬菜,永远在摊主说’就剩这些了’的时候”。资本市场的叙事逻辑,本质上和菜贩子的营销话术异曲同工。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某量化私募的朋友昨晚的醉话:”我们编的因子模型里,最好用的参数其实是股民情绪指数——当论坛里’麻了”躺平’这类词出现频率超过15%,反向做多胜率能到72%。”你看,连机器学习都在学习利用人性弱点。
其实最让我担忧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这种波动正在改变我们对价值的认知。当某只ST股因为直播间跳操就能五天四板,当基本面分析输给梗概念炒作,我们投资的究竟是公司未来,还是集体幻觉?这感觉就像在IMAX影院看3D电影——明明伸手摸到的都是空气,却总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
收盘后盯着账户盈亏数字,突然觉得这些红绿绿的数字特别像现代版的龟甲占卜。我们假装在用金融模型预测未来,本质上还是在乞求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暗示。区别只是古人烧龟壳,我们烧佣金。
(写完看了眼时间,居然对着盘面发呆了两小时。要是当初把这些时间用来研究公司财报,或许收益曲线能比现在好看些——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另一个错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99/